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做“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文化自觉谈起”学术讲座
1月8日下午,由外语系举办的题目为“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从文化自觉谈起”讲座在我校明辨楼118举行。主讲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外语系部分教师与研究生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外语系副主任张宏峰主持。
罗选民首先谈到了典籍翻译的重要性,并举出形象的例子加以佐证。他引用陈寅恪先生在《几何原本》的译文“……况复藉以得知欧几里得前六卷之书,赤县神州自万历至康熙百年之间,已一译再译,则其事之关系与译籍等[而]视之矣。”他认为,陈寅恪不是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字的转换,而是将其提升到学术史、交通史(文化传播史)层面,视翻译为文化之伟业。罗选民进一步指出,我们要从文化史的高度来认识典籍英译。典籍英译者即文化托命者,从事一种伟业,让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在冲突、协调和妥协中得到对话,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在异域得到接受并发扬光大。在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典籍英译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一个国家的实力和魅力不是完全以经济来决定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根本的因素;其次,西方学者阅谈中国现代文献,还需要探寻中国文化的源流;西方翻译者需要发现中国的伟大思想,中国典籍能提供大量的素材。
接着,罗选民就典籍英译的发展机遇加以阐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罗选民还提到,2014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探讨了新时期的文艺工作,经典和高尚得到了肯定,并将作为主流文化而得到弘扬,典籍翻译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也必然会得到支持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要通过走国际化的道路,与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要做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罗选民认为,在中国文化翻译的版图中,典籍翻译不可或缺,因为它具有本土的、原生态和原创的特点。并指出典籍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化传播中起到先行者的作用。他特别提到《大中华文库》翻译出版工程。1995年至今,经国家新闻出版部署批准的列入国家规划的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4-至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已同美国、英国等54个国家322家出版社签订了资助出版协议,涉及1558种图书,33个文版;国剧海外传播工程之百部国剧英译工程,2008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外外文局100部国剧剧本。我们的印刷出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一些数字要辩证看待。罗选民也中肯地指出了我国目前典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客观地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出版大国,但我们不是出版强国。在翻译方面,我国的译入和译出比例严重失调,现在大概也就是85:15的比例。用句行话来说,这就是翻译出版的文化逆差。这个问题很复杂,但翻译的文化自觉问题十分重要。只有解决了文化自觉问题,我们才能具有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
随后罗选民就典籍翻译的文化自觉进行了讲解。指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罗选民将文化自觉定义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认真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价值理念,努力发现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存在的分歧,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毒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从而达到消解分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满足西方受众阅读中国典籍的需要。反之亦然。”并指出文化自觉并非一件易事和“东方主义”的两层含义,以赛义德的呼吁、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和马可波罗的“中国游”等使师生进一步获取了文化自觉的相关知识。
罗选民还提出了几点对典籍翻译的思考。对象国的需求问题;典籍翻译在西方的接受情况;典籍翻译的选材标准(普遍性、契合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典籍翻译中的文化陷阱。单就典籍翻译来说,有时我们对自己的翻译比较满意,可让西方学者来评议,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是我们只是单向去思考典籍翻译。典型的就是“孤军奋战/借船出海”,典籍翻译比文学翻译要难,为了保证翻译的接受度,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与西方汉学家合作。从而使中国典籍翻译能更加融入西方的学术和文化市场。并且指出,典籍翻译并非多多益善。
罗选民以庞德(Ezra Pound)的诗歌(“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翻译为例,指出其受中国诗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受到日本的俳句、印象派的绘画等影响。庞德提出意象派诗歌创作的3项原则,分别是直接叙述事物、不使用无用的描写、按照语言自身的音乐节奏编排韵律。还指出了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接着罗选民对本次讲座的总体的概括。并指出典籍翻译任重道远,呼吁大家要坚定信念,加强文化自觉,提高翻译质量。
在沟通环节,罗选民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 他就中国特色词“吉祥如意”以及高铁出口的汉译等问题进行了生动地讲解与阐述,提出了应避免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翻译失误的学术观点。深受师生赞同。
讲座结束后,外语系主任朱安博做了点评。朱安博用“旁征博引”、“与时俱进”和“文化自觉”三个关键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旁征博引”是指罗选民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广,从陈寅恪、费孝通、Edward Said以及伏尔泰、庞德等古今中外的人物,还涉及到诗歌、小说和绘画等艺术;“与时俱进”是指讲座中罗选民教授讲到了国家新时期的文艺工作的导向,使经典和高尚得到了肯定,且作为主流文化而得到弘扬,中国典籍外译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也必然会得到支持和推动;“文化自觉”就是要我们作为外语教师和研究生,要首先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