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用东西方不同的逻辑理念来指导翻译学习”专题讲座举办

1029日下午,外语系在明辨楼104成功举行了“用东西方不同的逻辑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学习”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教育部“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课题组专家顾问萧兆华老师主讲。萧兆华老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曾任天津市三任市长李瑞环、聂碧初、李盛霖的现场口译和天津市政府的重要文稿笔译,曾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先生和联合国驻欧洲经济专员鲍尔·金斯顿博士的重要演讲口译,其主要译著有“天津——充满希望的城市”、“外贸事务与函电”等。本次讲座由外语系系主任朱安博老师主持,外语系全体研究生和部分老师也参加了这次讲座。

萧兆华老师首先点明这是一场以实践为特性的讲座。由于翻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翻译的学习不能拘泥于理论,而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从各种实际翻译范例中学习翻译。萧老师指出,翻译就是“以知识为内涵,以语言为载体,以认知为途径,以真理为导向,以交际为目标的语言表述及语言再创作的灵动过程”。明确翻译的定义可以使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不同的目的。

“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的方针是萧老师翻译的中心思想,他认为“A sentence is a word or a group of words that makes complete sense.”基于此,我们在翻译时就必须做到“sense translation”,用“Mental Picture”的方式把英语用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或者用解释性的英语来翻译汉语中较难翻译的句子。例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就可以翻译成“Friendship is much and kinship is more.

What to translate?是学翻译的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而萧老师的回答是“We translate the sense the sentence makes not the sentence itself.”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翻译句子所表示的意思,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例如“救死扶伤”四个字就不能翻译成“heal the wounded and save the died”,而必须翻译成“heal the wounded and save the dying”。这个例子也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重意合,是一种“poetic language”,而英语重形合,是一种“logic language”。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注意每句话的逻辑关系,用合乎逻辑的语言把每句话的意思翻译出来。例如汉语中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句话,如果译成“The monkey king can change into 72 different matters.”就会让外国人感到疑惑,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合乎逻辑的。所以正确的译法应该是“The monkey king has 72 different forms in inflexion.”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逻辑理念的不同,中国人信奉“内心醒悟,融会贯通”,而西方人则注重“定量分析,实验验证”。正是这种不同的逻辑理念使人们在翻译时会犯下很多不自觉的错误。

随后,萧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口译与笔译的区别。萧老师强调口译不同于笔译,口译要求意思准确,用语简练,不用过分强调每一句话。而笔译则不同,它要求译者必须考虑到原文的每一句话,并且要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准确的表达出来。

最后,萧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了我们学习外语和翻译的真谛:“虽学泰西之文,不忘中华之术;双语齐头并进,造就外交精英”!

萧老师在讲座的最后分别用中文和英语为大家背诵了尼克松访华时的演讲。优美的语音和流利的表达使同学们沉醉其中。朱安博老师也为萧老师的精彩讲座做了总结。这场讲座使同学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