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思社教授讲“法国象征主义及外语学科研究方法”
4月24日下午,外语系“法国象征主义及外语学科研究方法”学术讲座在明辨楼118教室举办。主讲者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教授。本次活动由副主任张宏峰主持。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文东致欢迎词。
户思社在讲座中谈到, “象征”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最初的含义是指两件一起跑出去的东西的综合,古希腊语中的含义指一分为二的木器或者陶器。见到自己的朋友或友军时,拿出自己的那块,便是“自己人”的证明。后来希腊词汇与古法语融合之后,“象征”成为佩戴在传教士的身上标志。到了十五世纪,又表示“信仰”,进而演化为抽象概念。
户思社认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内容,包括当时的文学艺术馆,模仿古人写作发展而来的“三一律”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打破了浪漫主义中的滥情主义等。
随后,户思社指出,在科研中,一定要找到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科研过程中,如果出现新问题,要及时引入并想办法解决。在研究人物时,需要一个接着一个地研究,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有广阔的研究范围,即便只是那些受到某些思想影响的人,如果可能的话,也都要尽量加入到自己的研究范围里面。从“大题小做”再到“小题大做”。他还强调,教师在做科研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主题,且内容要回到课堂,不能仅为发论文而做科研。他认为精读课就可以做研究,研究就在课堂,比如句型like to do和like doing的区别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在科研上解决问题是他的宗旨。他还举了哈佛著名教授的公开课的例子来说明教师个人研究成果与授课内容的重要关系。
朱安博教授在讲座点评中指出,真正的经典作家大都不去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列语言艺术的妙用生成字里行间的深意(underlying information)传达给读者。他非常赞佩户教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与教学”这一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见解。
户思社教授简介:
户思社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文学博士,里摩日大学名誉博士,法国政府金棕榈教育军官勋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现任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户思社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法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法国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省级教学名师,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民革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十、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