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平:天道酬勤
走进杨一平教授的办公室,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天道酬勤”映入眼帘,不大的办公室里,一个装满专业书籍和文件夹的书架占据了半面墙,办公桌上也叠放着厚厚的文件和资料,桌上的木质笔筒里一束粉色的康乃馨绽放着,杨一平笑着说:“这是教师节时学生送的。”
杨一平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评价与质量控制研究,出版了《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与CMM的融合》等多部专著,在学术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多个项目和奖励,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面对众多荣誉,他诚恳地说:“我没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
人生道路:从知青到人民教师
“我觉得自己就像仙人掌,插哪活哪!”1969年,杨一平初中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之后五年,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但这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造就了他不怕吃苦、不畏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厚待人、乐观向上的性格。1974年,杨一平成为了北京光学仪器厂的一名钳工,每天与扁铲、榔头、锉打交道,工作比较枯燥,但杨一平知道“高手”往往产生于苦行僧式的修炼,他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看图纸,拿得起最难的技术活,很快成长为顶呱呱的工厂骨干,屡屡是技术竞赛的不二人选。
“你根本就不算什么知识青年。”是杨一平的父亲常常点醒他的话。受文革的影响,杨一平当时文化底子比较薄,所以无论是在田间还是在工厂,一心求学的他从没搁下书本。别人休息、喝茶、聊天、打扑克的时间,杨一平都能静下心来,把一本本初中、高中数理化教程孜孜不倦地自学下去。
也许命运总是敬畏敢于挑战的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国家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听到这个消息,除了兴奋还是兴奋。”从那天起,无论白天工作多忙,挑灯夜读雷打不动。十年人才精英的积压,百里挑一的上学机会,全厂上百名高中生都纷纷落榜,而唯一一位男生杨一平却揣着录取通知书投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怀抱。
“开学都一个月了,我坐在课堂上感觉还像是在做梦。”杨一平说:“我们这一届学生经历了那么多动荡,荒废了那么多青春,求知的渴望比之后任何一届学生都要强烈,也更加懂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大学,杨一平系统地学习了自动化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毕业之际,面对众多选择,杨一平考虑再三,来到了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经济数学系,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教学岗位:学生是成功的,教师才是优秀的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杨一平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语言等12门专业课程。
杨一平备课缜密周详,课前静坐“过电影”,课后“回放”找得失,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每个论点的论据都有详实的文献资料作支撑。杨一平认为,教育更像是一门艺术,三尺讲台是最华丽的“舞台”,教师要先了解“观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讲授,让“观众”们有效率地吸收“表演内容”,提高能力。“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对知识应用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课堂不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再学习的能力。”在杨一平的课堂上,没有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没有刻板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他精心设计课堂环节,运用分组讨论、案例研究、学生讲老师评等方法,调动课堂氛围,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吃透教学内容。
在杨一平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是他MBA学生的开题报告,自上而下的一排,分别写着初稿、二稿、定稿等字样。“这只是一个学生的开题报告,我的每个学生都要这样做。MBA的学生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预期,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确定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在第一次和MBA学生的见面会上,杨一平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情况,不会要求他们直接参加自己的研究课题,多次的沟通之后,再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方向,指导完成论文,仅仅开题报告就要进行多次讲评和修改。“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达到‘国际标准’。学生们是成功的,我们才是优秀的。”
杨一平带出的研究生已有四、五十人,其中有10人次考取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社科院和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科学研究:没有一马平川的捷径,没有舒舒服服的成功
谈起对待学术,杨一平的学生王欢欢说:“我敬佩杨老师,除了他在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知识,更感染我的是他严谨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肯干的风范,忙的时候,办公室的沙发就是他的卧室,当我遇到困难,心情浮躁的时候,就去想想杨老师是怎样工作的。”
杨一平回忆,他的第一个横向科研项目是研发某医院计算机仓库系统。“那时候没有经验,为了了解医院情况,看了一个月的资料,基本每天都要凌晨两三点才睡,那时候搞科研也没有任何经济报酬,但是也不觉得辛苦,因为做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凭着满腔热情和不懈努力,杨一平赢得了医院的信任,紧接着承接了该医院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发,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也没有不需努力的成功,很多人说你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没有必要做的更多了。”但在杨一平看来,科研也是一种责任,“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当你拥有了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把它们引入课堂和知识点结合起来,才能够讲得透彻。”因此,杨一平始终在专业领域潜心研究,先后主持了多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等项目。指导和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出版了4部专著、主编和参编了26本教材。
团队建设: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学院能取得长足的发展靠的是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和全院教工的共同努力。”作为院长,在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中,杨一平特别注重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信息学院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整合人才力量,形成了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多个团队,在信息化过程成熟度评估、分布式数据集成、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0年,任何一个信息人都难以忘记,近一年时间,学院都在准备申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杨一平根据申博工作的具体进度和工作安排,精心设计,组建了以学院党政班子为核心,抽选部分青年教师作为骨干的申报团队。“2004年因为学校资源整合,把学院已有博点调整到其他学院,所以我们就面临着‘二次创业’。当时和我们一同申请博点的学校实力都很强,但申请博点对于学院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学院党政班子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齐心协力、默契配合,认真完成每一个工作环节,最终信息学院获批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让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参加申博工作的青年骨干高迎说:“整理申博材料让我对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一级博士点获批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这个过程中,学院更是上下一心,杨院长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所有人都鼓足干劲,要使学院发展更上一层楼,我感受到这个班子的战斗力。”
天道酬勤,杨一平就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几十年如一日,并将继续努力下去。
杨一平简介
首经贸信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出版《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与CMM的融合》等4部专著,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标兵,2005-2008年获北京市创新人才资助,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9年获“首经贸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11年获首经贸教学名师奖。研究领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化评价与质量控制。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