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教学新秀奖】王冲:谦卑为镜 砥砺前行

王冲,2005 年7 月参加工作,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讲授 《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全媒体新闻写作》等课程。曾获2016-2017学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1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新秀奖一等奖。

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方式、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开放的问题导向式理念……这些共同搭建了一个活力满满的课堂。学生们对王冲的喜爱,在一声声“冲哥”的称呼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他的课堂仿佛拥有一种魔力,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导向式课堂

在接触大一本科生的过程中,王冲发现,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存在趋同化和单一性。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王冲常常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们思考。再层层剥笋式地带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对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是王冲经常强调的一点。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每一个社会现象都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出于这样的理念,王冲的课堂是引导式而非主导式的。他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观点主流与否,都有值得探讨的价值。

在一堂讲述新闻职业道德的课堂上,王冲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路人冒雨骑车经过一个路段时,因道路有坑,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路人失去平衡摔倒。早就蹲守在那里的摄影师拍下了路人摔倒的瞬间。王冲让学生讨论:摄影师应先拍照,还是先提醒路人?一位同学始终坚定地认为记者可以不去救人,但其他同学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应该先救人。讨论到最后,那名同学急出了眼泪,但是仍旧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

几年后,王冲对这件事仍旧记忆犹新。他觉得,任何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一边倒的结论,往往会导致“伪善”。教师对于课堂讨论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他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课堂讨论的敏感问题,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

每件事情都没有标准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沟通变得更加热烈和真诚。

细致入微:洞察学生才能形成“共振”

“王冲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关注”,2017级传播学本科生单昕告诉记者。王冲认为,学生不应被贴上“好”或“差”的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学生也许不擅长写作,但是摄影很厉害。或许他有很多优点,只不过没能在我的课堂上体现出来而已。”他认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以成绩的好坏进行划分。

王冲认为,对于教师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也十分重要。通过与学生的接触,王冲发现95后的学生是个性化的,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同时也比较敏感。如何照顾到学生的“敏感点”,恰当地拿捏讲课时的措辞和例子;如何发现学生的“触发点”,以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快速理解的方式去诠释问题的本质,都是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思考和发现的。

王冲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感受。一次结课后,他赠送给每个学生一本书,但发书的顺序略显特别:先让没获奖的学生选,然后获得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的学生依次进行选择。这样不仅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重视,人文关怀的气息也在课堂中蔓延开来。

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陆彦明这样评价:“王冲老师比较关注学生。只有当一个老师足够了解自己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关注点的时候,他的讲课内容才能与学生形成共振。”

重过程:分数不是要来的,是换来的

王冲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分数不是要来的,而是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在王冲的课堂中,经常有课堂讨论的环节,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会被记录在平时成绩中。重视过程考核是王冲教学的一大特点,他认为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他会将“考试不是学习的终点”的观念渗透给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关注社会热点,不断地深入思考社会现象的本质。

在一次平时作业中,王冲让学生们完成一份关于贾樟柯的采访提纲,要求学生尽量看完贾樟柯的所有作品和报道。2017级传播学本科生郑朝颖说,自己一开始很不理解,觉得那么多也看不完。但是随着准备工作的深入,她觉得越看相关的资料越觉得有趣,越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她说:“虽然感觉很累,但是付出的确和收获成正比,充分的阅读让我受益良多。”王冲坦言,自己对学生的期待比较高,认为学生可以表现得更好。

王冲的《新闻学概论》期末试题中有一种特殊的题型——常识题,难倒了很多同学。没有明确的考试范围,时政经济、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新闻热点都可能摇身一变出现在考卷上。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经常关注新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在平时积累知识。2016级传播学本科生谢瑾靓坦言,她当时对常识题有些害怕,因为自己是理科生,对历史地理类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为了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她平时会加强对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的关注。“王冲老师对于常识的考察,增强了我的新闻敏感度”,她说,“同时,也让我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再那么狭窄了。”

重实践:特稿大赛搭建校内实践平台

自2012年以来,王冲多次举办特稿大赛暨工作坊,为全校对特稿感兴趣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采访、写作能力。

特稿工作坊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即对文字要有敏感度,内容不能落入俗套,要深刻并兼具美感。此外,对于首次接触特稿的同学而言,锻炼他们的选题意识也很重要。“改稿的过程是特别磨人的,王冲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高”,第三届特稿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胡嘉容说,“在慢慢‘磨稿’的过程中,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特稿大赛结束后,工作坊的微信群并没有随之沉寂下去。同学们经常会在群里分享一些特稿作品,进行交流讨论。这里凝聚了一群真正热爱特稿的人,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特稿工作坊的魅力之处。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