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科研的宽度、厚度和高度
青年教师怎么做科研?做什么样的科研?无疑是困扰着“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又一脚踏入大学校门”青年教师们的问题。对此,2013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朱超给出了他自己的经验:科研要讲究宽度、厚度和高度。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朱超教授位列其中,当赞誉和荣誉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朱超却显得十分淡定。接受采访时,朱超说,“一句话,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我得到的远比我付出的多”。
对于科研,朱超认为科研要讲究宽度、厚度和高度,结合自己的经验,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总体来讲,我的体会就是三句话,灵感来自阅读,思想需要技术来实现,学术品位和克服困难的耐力决定最终高度”。
宽度:荣誉带来的更多是激励
生于七十年代,低调、谦逊是朱超身上的烙印,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仅体现他在与人沟通中,在获得荣誉时更显得与生俱来。
对于此次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朱超就看的比较“负面”。“细数我的付出,其实不过就是跟踪一下文献,找些数据,写段程序,发点文章,我收获的却名利都有”,朱超说。
相比别人把荣誉看成光环,朱超则将荣誉看成激励。“荣誉的正面作用就是,给的太多以致让我都过意不去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更努力点,拿了钱和荣誉就该干活,不然不仗义。现在我年纪还轻,体力还好,应该多干点。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如果现在的我做出一些贡献的话,等我老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笑眯眯地看着那时的年青教师干。”
截止目前,朱超已被评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青年创新拔尖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
厚度:做科研要从热爱开始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朱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在每次毕业时都有太多的可能,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到学校从事教学科研,这都源于他对做科研的热爱。
对于这种抉择与热爱,朱超认为,“我觉得人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很重要,当人生第一个细胞分裂时,就基本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比较优势。做你自己最擅长的,这是上天赋予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文艺一点说,就是听从你内心的召唤。一辈子跟自己较劲很辛苦,一辈子听自己的很幸福。我在银行、投资公司都工作过,比较来说,我觉得大学教师职业更合适我”。
进入学校后,按照自己的规划,朱超一方面好好备课,完成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熟悉本领域的全球学者在做什么,再零散地补了补美国经济学博士的课程。目前,朱超先后在《中国人口科学》、《金融研究》、《China & World Econom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还先后出版了《汇率冲击下的货币错配:理论模型、实证测度与政策选择》等专著,主持了《全球百年人口结构变迁对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效应研究》、《全球经济再平衡背景下经常账户适度性与逆转冲击效应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北京市课题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朱超这一名字已经在他的研究领域得到了认可。
对于在学校的工作和生活,“其实舍掉一些当时看来有些诱惑力的事情,工作压力就不会太大,心情也比较平静”,朱超认为当老师也要处理好“诱惑”。
对于在社会上“挣大钱“的同学们,朱超并没有多少羡慕,在他看来同学们都很优秀,但让他佩服的肯定不是只因为金钱。“我非常非常享受我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我想这一点主观感受反而可能让他们羡慕”。之所以如此考虑,朱超认为,“曾经有人说,最后真正有钱的人绝不是天天考虑钱的人。开个玩笑,我想试试反命题能不能成立,就是我天天不考虑钱,看能不能成为有钱人。我觉得中国现在这个阶段,只要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好像一般不会太埋没你,至少在收入上总有承认你的时候。更正式的表述是选择这个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高度:怎么做科研?
作为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科研尖子,朱超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么做科研。
首先做科研要有计划,朱超这么认为。“我以前的研究都是专注于国际金融领域的,关于未来的研究,我有一个宏大而清晰的计划,让我自己都很振奋。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但先振奋了再说”。
有了科研计划,但事务性工作也会对计划造成干扰,很多教师表示“科研时间不够”。对此,兼任学院副院长的朱超深有体会,“科研时间保证不了,学院的各种工作总得有人张罗,这样一来科研时间就碎片化了”,朱超认为要正视这种冲突,要看成是对时间管理的锻炼。
在计划之外,朱超认为做科研还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力。
每次发表科研成果前,拿到匿名审稿意见后,朱超经常会很沮丧。第一反应就是两个:“你会不会啊?”、“说得容易,你来试试!”,然后强压火气,待一周后心平气和,一点一点地改完稿件。“审稿人基本是同级别期刊发过类似选题的作者,意见有建设性。几轮修改下来,稿子质量的确会有提高。改稿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非常艰难。但在没有拒稿前,都不要放弃,好好改稿子本来就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朱超说。
让朱超印象深刻的是,他发过的两篇权威A论文都是改了5轮以上才最终发表的,后来接到编辑的电话都神经质了,必须深吸一口气才接。他还有篇投《经济研究》的稿子,历时一年,改了6稿,最后惨遭退稿,这让朱超感到“无比的郁闷”,不过后来这篇稿子改投后没有修改就发在了权威B期刊的刊首文。
在采访中,朱超一直强调责任是教学科研的义务。“再忙不敷衍学生这是我的坚持。尽管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个教书匠,但我非常尊重自己的工作,如果连学生也打发,我就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在学校了”,朱超说。
除了如何掌握教学科研的秘诀,朱超也建议青年教师进入学校后先要做好转变。
朱超认为,每个年龄段要做该年龄段最擅长的事情。刚进入高校,青年博士教师会先把博士论文整理出来,发几篇好文章,然后争取用这些先期成果申请一个国家青年项目。“约三年后,博士论文的东西用完了,就面临一个换档期,要重新找选题。有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个换档期熄火了”,朱超说,“尤其女教师,因为孩子的原因,风险更大。一个选题没选好,耽误的就是三、四年时间,直奔四十而去。”
因此朱超建议要把握好转变,重视换档期的成败,这可能影响一生的学术定位,在这个年龄段以很大的机会成本去挣零花钱可能不是最优决策。
作为管理者,朱超也建议学校、学院要有正确的导向,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青年教师刚毕业,带着下山虎的英气与雄风冲向科研时,要有正确导向。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年龄限制从40岁压缩到了35岁以下,课题资助额度提高,这都体现了国家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政策导向,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学校科研管理者都需要更大幅度的解放思想,以引导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朱超认为这一点对教师这个职业不适用。相反,教师的工作就是学习。当同龄人渐渐从“术”向“道”转移,阅读兴趣从专业技能转到人身修养时,朱超还在坚持着学艺求术。“最近看到一句话,‘当你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做到以个人服务技能换取生存时,你的教育程度就是无’,看了后我很汗颜。这其实也是我的目标,既然这辈子当了老师,做了金融学教授,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达到一个世界范围内基本合格的金融学教授,哪怕是最低标准也行。以我的教育背景来说,这任重道远。”
“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保持着对世界和生活的好奇心,继续突破自己的未知,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一些学生,就这样简单地过着,挺好。”朱超最后总结道。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