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丽华:用真心浇灌27年前种下的育人种子
走进郎丽华的办公室,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窗台上,这是教师节时学生送的,她说:“这是学生对我的鼓励。”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用自己平凡朴实的言行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她就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市教学名师郎丽华教授。
人物介绍
郎丽华,女,出生于196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地区经贸类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和教学协作委员会秘书长。自1988年任教以来,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包含留学生)主讲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中国商务环境、国际贸易前沿、国际商务等课程。曾被评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5年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
西藏支教 种下一颗育人的种子
1988年 7 月,刚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的郎丽华来到首经贸前身,原北京经济学院,成为一名教师。“入校后,我了解到学校有一些支教项目,但都在北京郊区,当时我就想,要是能去更远的地方该多好啊。”郎丽华说。恰好当年按照市教委下达的任务,北京经济学院要派出教师对口支援西藏大学,郎丽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首批援藏教师中的一员。“那时候我又瘦又小,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但西藏对于我来说,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充满了未知,越是不了解,就越想走近它,好像有一种魔力。”
“拉萨海拔 3600 多米,上了高原的第一项任务不是教书,而是吃饭和说话。高原沸点低,水温不会超过 70 摄氏度,食堂的馒头好像永远都蒸不熟,吃在嘴里黏黏糊糊的,后来我们就自己做饭吃,但也总感觉欠火候。”郎丽华说,“我的高原反应不是很大,但是说话多了会觉得喘不上气来,像刚跑完一百米似的。”
尽管条件艰苦,郎丽华还是积极备课,一有时间就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郎丽华支援的是经济管理系,主讲西方经济学,“我从来没想过,我的第一堂课竟然是在西藏上的。”当时班上的学生大多是来自阿里、拉萨、江孜等地区职能部门,有很多实践经验,“这对我来说有很大挑战,在备课时,我特意向他们询问了当地财政、外贸和牧区等情况,尽量将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因为准备充分,郎丽华在课堂上并不紧张,课上课下与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得到了西藏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这种有针对性的备课方式和课堂互动形式也被郎丽华保留下来,成为她获得的第一份教学经验。“藏族学生给我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体会到了做一名老师的幸福,让我有信心把课讲好。”西藏的支教经历好像一颗种子,在郎丽华心里慢慢发芽,坚定了她要做好老师的信念。
付出真心 给学生无可替代的课堂
“一堂课如果是老师一个人干巴巴地讲下来,感觉自己也难受,而气氛活跃的课堂更像是一种享受。”在郎丽华的课堂上,互动是常态。在多年的教学中,郎丽华先后承担过 《国际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国商务环境》 《国际贸易前沿》 等多门课程。无论对于哪门课,她都不希望这堂课仅仅是一个人在讲,而是尽力与学生互动。比如组织学生围绕固定主题讨论、鼓励学生运用知识探究现实国际经济问题,积极探索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与热点问题,撰写小论文等。在课堂上,注意随时把最新学术动态、科研成果和相关学术信息补充到教学中。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特别丰富,通过互联网,他们就能迅速而廉价地获取想要的内容,那么,老师课 堂 上 还 应 该 讲 些 什么?郎丽华说:“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信息通常都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注重学科整体框架和知识的连贯性,给学生 ‘无可替代’ 的课堂。”
课堂之外,郎丽华对学生的用心也是无处不在的。按照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计划,学院为每一名专业硕士配有校外导师,郎丽华的研究生石欣儿的校外导师是中储粮公司董事长,刚开始,石欣儿不敢跟校外导师联系,郎丽华就分析了石欣儿的研究特长与校外导师的共同点,并且鼓励她主动与校外导师沟通。“有郎老师做我的后盾,我终于鼓起勇气给陈德宏老师打电话,又有幸邀请到他来学校,为我们做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郎老师教会我的是不要胆怯,相信自己。”石欣儿说。
开放办学 以国际化带动办学水平
2005年起,郎丽华先后担任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她和学院班子一直致力于开放办学,在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内大学的前列,10年来,经济学院先后与法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阿根廷等国近20所大学开展了合作交流项目。由于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经济学院在国内大学中获批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并于 2013 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异国生活使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中西方国家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锻炼了自主性,思想也逐渐成熟,真正理解到了国外留学的内涵”,石欣儿说,她参加的是经济学院与法国Clermont-Ferrand高等商学院的学生交换项目,是学院众多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之一。
2006年以来,经济学院每年接收来自海外合作学校的数十名本科生到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班)插班参加英文授课项目学习,使中外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交流,不仅提高中文、外语的能力,而且能够对异国文化有所了解,且加深了中外学生的友谊。
郎丽华说:“学院国际交流项目已能满足学生出国交流需求,吸引来的国外留学生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在国内外联合培养方面再上台阶。”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