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云:做老师要“甘为人梯”
蔡秀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自1987年任教以来,蔡秀云教授一直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财政学、西方财政学、国际税收、财税专业英语等课程。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创新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和教学名师,科研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等。2016年,被评为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或许每个人对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我认为,大学是青年学子梦开始的地方,而在这里四季耕耘的教师,就应该是助力学子圆梦青春的‘云梯’。”蔡秀云说。
今年,蔡秀云获得了第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她认为,教师应当把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做老师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蔡秀云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是老师的舞台和独奏,主角应该是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既要注重内容设计,又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同时也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我提倡‘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其实就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她说。
课堂上,蔡秀云会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她会提前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各组成员分头收集材料,共同完成题目,课堂上,再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根据汇报内容随时提问,汇报结束后再由学生自己点评并打分。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补充学生发言中遗漏的相关重要内容。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课堂发挥连接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如何对待有不同观点的人,学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蔡秀云说,“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能让教师从学生不同的看法和热烈的讨论中重新看待问题,进而促进教师自我学习。”
前一段时间,蔡秀云在课堂上组织大家探讨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问题,并布置了精准扶贫的题目。2015级经济学实验班廖雨立同学来自湖北的一个贫困县,他在课上汇报时提出,应该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照并完善基础设施,他还精心绘制了图表,设计出几条通往外界的公路,希望通过打通这些道路,实现家乡与外界资源的共享。
“蔡老师经常会引导我们关注现实问题、民生问题,我这个想法也是在蔡老师的课上得到的启发。”廖雨立说,“在我提出这个选题之后,蔡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建议,让我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我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热点、经济热点和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对接起来,学生学习才更有劲头、更感兴趣。”蔡秀云经常会将现在社会上热议的产业政策问题、供给策改革、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与老百姓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纳入到课堂讨论的范畴中。“现在的课堂有太多因素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蔡老师设计的‘参与式’课堂有效地破解了这一难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财税学院教师李林君说。
蔡秀云也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申报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或写成论文,近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越来越多。蔡秀云希望学生对一些社会上少有人关注的有趣现象和小课题进行研究,激发同学们对知识创造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精神。
“老师是最需要不断进步的职业”
“教学是老师的本分,但科研和社会服务同样不可荒废。”蔡秀云说,“做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为跟上知识更新速度,大学教学工作的模式需要由单纯‘经验型’转变为‘经验+科研型’,科研工作会使老师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难点,站在相关领域改革的前沿,也能将这些新趋势、新气息带到课堂上,让理论接接地气。”蔡秀云认为做科研对老师自身提升很有帮助,“老师是最需要不断进步的职业,如果放弃科研和社会服务,老师进步的动力就会不足。”
蔡秀云身兼很多社会职务,自己也始终与财税学术前沿并进,利用国内外学术研究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在有关个人所得税、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文化财税支持政策创新等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除了出版专著、教材,蔡秀云近年来还主持完成课题40余项。其中不仅包括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项目、教育部、民政部等项目,她还做了很多关于首都经济圈、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市“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课题,在社会服务领域做出诸多贡献。
“有一次晚上九十点钟经过蔡老师办公室门口,发现她还在办公室领着学生做课题,给我触动很大,她给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李林君说,“她还会为我们青年教师申报国家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悉心的帮助和指导。”
“要多学自由而无用的知识”
谈到大学的理念和教师的定位,蔡秀云老师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能让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的地方。她非常赞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说法,“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我提倡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无用’的教育方式。大学的学习更应该强调‘无用之用是大用’的理念。我们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与捆绑,不应该仅仅让学生为‘分’而学、为‘证’而战,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蔡秀云说,“大学老师应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人才;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以提高学生求异、求新、求超越的能力;三是要鼓励学生修身、修德、修能,为同学做点好事,为集体增些荣誉,为社会做点公益,肩扛青春责任,胸怀远大抱负。
财税学院2015级研究生张康说,“蔡老师在课堂上常常提及与公益相关的问题,她曾在课上给我们讲解过王佐镇慈善超市开业并义务发放救济物资的案例,也多次提到义诊等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蔡老师在课余时间也会带我们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比如组织同学们参加奥森公园的彩虹徒步活动,与残障儿童一起散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也很感谢蔡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蔡秀云进一步解释道,“现在一些人会很现实、功利地去学习,但同学们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将文凭、教科书和笔记抛开后还剩下什么,我想,剩下的应该是自由而严谨、真诚而脱俗的心灵。”
王心诚是蔡秀云教过的一个学生,正是受到她的影响,王心诚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应聘了联合国难民署,并被成功录取,她在做实习生的过程中虽然危险而辛苦,但是却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并凭借着这份特殊的实习经历申请到了美国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希望有更多同学能够像心诚那样,懂得无用即为大用,摒除功利心,多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蔡秀云说。
教师承担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但在蔡秀云眼中,她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业师”,更希望能够成为启迪思想的“人师”。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