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劳经人”的使命与担当——关于劳动经济学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按时间段大致可分为四代,每一代“劳经人”都能自觉担负起国家发展的要求和历史的使命,并不断推动了劳动经济学学科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代“劳经人”处于新中国解放初期,群体特点是怀揣革命理想,志在推动对劳动者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劳动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抬到了很高的地位,但由于我们缺乏经验,所以基本上是学习苏联的理论,由此开始了中国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第一代“劳经人”多生于建国以前,并在建国前完成了大学教育,接受了当时的进步思想,为劳动者权益能够在新中国的环境体系中实现而努力。他们怀着革命理想和热情,是国际劳动经济理论的最早传播者。这些人包括陈达、袁方、悦光昭、苏汝江等前辈,今年103岁的任扶善先生应属于健在的第一代学者。
第二代“劳经人”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体特点是兢兢业业,构建体系。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第二代“劳经人”很多在没有受过完整学校教育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在自学中摸索,并构建起了完整的劳动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劳动经济学的学子们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并在其总体构架中成长起来的。这代“劳经人”以乐观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教书育人,培养了建国以后一大批新的“劳经人”。他们经历过多次学校停办和复校,但依然百折不挠,坚持探索,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
第三代“劳经人”处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群体特点是顺应时代,锐意进取。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并受过系统教育的第一代人,而且被时代赋予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他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所带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经历了劳动力市场变革带来的混乱,国有企业改制的下岗潮,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潮汐等。面对如何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等时代议题,这一代“劳经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把劳动经济扩展到就业、分配和人才研究,也是这一代人所扩展起来的。他们对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劳动管理方式进行了扬弃,对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建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诊断,提出对策,同时也大量引入了西方劳动经济学的教材和原理,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探索。国家也对这代“劳经人”的努力做出了肯定,比如197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之一的北京经济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劳动经济学专业也在全国迅速铺开。
第四代“劳经人”处于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群体特点是放眼世界,接轨国际。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更多议题来讨论中国问题,中国劳动经济学者也开始融入世界主流。我们的学者开始走出国门,同时很多海归学者也回流国内,更多的人学会了使用国际先进统计分析计量方法来研究问题。在这个时期,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领域结合的更加紧密,互为表里。如何在人口资源环境制约条件下,更优质的配置我国人力资源;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进入换挡期的情况下,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面对这些问题,这代学者给出了他们的探索和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劳动经济学也演进至了第五代。每一代“劳经人”都有每一代的使命,解答好新时代所提出的系列新课题是我们下一代“劳经人”的历史责任。展望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新趋势向劳动经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任务也为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坚信,在我们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经济学层面,还是在应用经济学层面,都将大有可为,并逐步走强。
(作者系首经贸原校长、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原负责人,原文刊载于《首经贸校报》第534期第4版)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