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同时也是书法家、诗人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所创作的词。这首词采用了沁园春的词牌名,分为上下二阙,这也并不是毛泽东唯一用这个词牌进行的创作,在他的青年时期所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他在青年时期心中所包含的“中游击水,浪遏飞舟”的远大志向,也入选了高中教科书。《沁园春·雪》内容上主要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革命途中所见到的被白雪覆盖的北方景象,所引发出的作者的所思所想,其中包含了记叙、议论与抒情。毛泽东用豪迈而有自信的笔触与娴熟的创作手法完成了这一首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对于那个年代关于时代、关于革命的无限遐想与思考。
在上阕中,主要是进行了景物的描写,即北国广袤的雪景。在乍暖还寒之时的二月,一场大雪将北方大地重新变回了白色。万物都仿佛凝固了,天地之间一片茫然。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于所有景物的总写句,交代了这首词所写的地点是广袤的北国,“千里”、“万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使连广阔如此的平原,目之所及好似千里万里都被冰雪所覆盖住,足见这一场大雪的威力。读过此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篇广袤平原被冰雪覆盖的辽阔场面。之后作者便开始进行分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由于一台摄像机,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万里长城以及大河,这里的大河指的是黄河,同时也是孕育了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母亲河。它们怎么样了呢?曾经那雄伟的长城,其内外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空旷与无际,本来应当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因为被严寒封冻失去了他本有的浪涛。这是一片寒冷、凝固且肃杀的场景。但是如果就此打住,这篇词作也不会受到后世如此地推崇,因为在之后的两句之中,毛泽东开始发挥了它丰富且浪漫的想象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二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远方连绵不绝的山丘与翩翩曼妙舞动的银蛇建立了联系,同时也将秦晋高原上的景象比喻成为生机勃勃的白色巨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迅速地依靠想象力,由静入动,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将上四句中原本压抑下的情感一下扬了起来,随后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将这种昂扬向上的情绪提升到了高潮。“天公”也就是指上天,与天公试比高,实际上也展现出了毛泽东本人的一种“与天斗,其乐无穷”,不愿妥协斗争到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果说之前的景物都是在进行实写,那么之后三句“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便是由实入虚,将江山比作美人,所谓红装素裹,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象着眼前冰封雪飘的神州大地在晴朗下解冻、复苏,一切欣欣向荣且可爱,虽身处严寒,但是心向阳光。在这一阙中,毛泽东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来描绘这一场“北国雪景”,技法娴熟,情感热烈而真切,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抒情进行了铺垫。
如果说上阕在写景,那这首词的下半部分,就逐渐进入了议论以及抒情的部分了。首先承接上文“江山分外妖娆”,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对于中国的历史十分了解,因此他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横跨了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各方势力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是汉接替了秦,还是唐接替了隋,数千年的所谓“争斗”,基本上社会的结构没有改变,从秦开始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的大框架基本上没有改变,改变了的只有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家一姓,无论其姓嬴还是姓赵,抑或是姓完颜、爱新觉罗,本质上都没有改变。一代一代“英雄”们完成了一个一个封建王朝的更迭,统治权在不断易手。随后四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表达了对于历史的叹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著名的有为君主,“惜”、“略”、“稍”这三个字可以明显体会出毛泽东对着些君主是有着尊敬的,但是也包含着批判,他们在文治上有所匮乏。同时即使是开拓了最多领土的成吉思汗,也只不过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见评价与之前几位更低了。这些君主可能在政治上、军事上颇有建树,但是在思想领域却成绩寥寥,甚至还会出现“焚书坑儒”这样的禁锢思想的事情。因为他们要做到的,是要去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使得自己的一家一姓可以代代相传,而不是去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或许儒家思想中“君舟民水”的思想有民本色彩,但是这终究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所谓人民的幸福只不过是统治者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真正的文治,真正的风流在哪里呢?毛泽东此时由有共产党人的自信,豪迈的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并不是说的毛泽东自己,而是无数参与了民主革命,将历史大潮滚滚向前推进的人民,或许这其中包括他本人,但不仅仅是他。这是毛泽东所做出的突破,他点明了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权力在人民,突破了封建时代人们希望依靠所谓“救世主”才能等来的解放。
结构上,这首词采用了先景后情的方式,先是通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江山的壮阔美丽,之后由景入情,借对于曾经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来实际表达出人民群众才是智慧的源泉,历史的推动者的感情。
这首词的语言可以说是豪迈大气,并没有刻意的过于拘泥于形式,其中在恰当的时候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充分的发挥了毛泽东丰富的想象力与胸襟抱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将情绪推向高潮,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自由的灵魂与开阔的胸襟,在这片广袤的秦晋平原上展开挥洒。
毛泽东的这份胸怀,在咏雪中抒发,可能以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毛泽东的胸怀是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可能对毛泽东同志的印象偏向于单一,他仿佛永远应该那么自信,却忽视了他所身处的险恶历史环境。就是在这首词创作的1936年,中国的革命形势并不明朗,人民军队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红军刚刚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革命力量刚刚获得保存。同时日本对于中国的全面侵略也即将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正在虎视眈眈,东北地区已经沦陷多年。可能情况并不是严冬,但是可以称得上是凛冬将至,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的这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相信人民群众的自信就显得十分的宝贵了,因此“雪”这个在中国诗词中多次使用的意像在这首词中又有了新的含义。尽管我们的国家、民族即将迎来严寒的洗礼,但是在严寒过后,大雪将洗去过去沉重的枷锁,“红装素裹”恢复生机与活力,获得新生。
因此我认为,这首词的主旨是在最后明确的点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论怎样,江山历代更迭,真正在最后解救人民群众的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虽然这首词采取了古代填词的形式,但是最后所要表达的,却高于古人作词经常要表达的所谓“忠孝”的世界观,而是崭新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历史上无数王侯将相所做的所谓“丰功伟绩”,到最后只是实现了江山的易主,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统治阶级的一套理论所蒙蔽,逐渐麻木,成为鲁迅笔下那些在铁房子里昏迷的人。但人民却是整个民族最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人民需要被唤醒,需要知道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毛泽东等一代革命家们所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咏雪言志,用其革命家独有的胸襟与眼界表达了他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宏远的志向与抱负。所写下的景色,横贯北国纵横千里万里,所论及的历史,也囊括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史,从其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广大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豪情与壮志。也让我们后人拥有了这样一首宝贵的遗产,得以窥见这位伟人曾在革命的关键时期,面对白茫茫一片的天地,所发出的所思所想,振聋发聩。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