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外国语学院自然艺术学社举办“读书与学术研究”交流分享会

11月23日,伴随着午后的暖阳,外国语学院自然艺术学社邀请了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婧教授到图书馆生态与自然文学书库与初入科研领域的21级学硕班新生就“读书与学术研究”话题进行交流分享,为同学们传授经验,指引前进方向。外国语学院院长刘重霄、院长助理栾婷一同参与了沙龙活动,大家围桌而坐,品书话桑麻。

李婧老师广博的学识与简朴有趣的话语令同学们在倍感亲切的同时,由衷敬佩。她由对外语的兴趣引入话题,向大家分享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又从北京涵芬楼书店中的对联引到季羡林先生的《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用生动的事例,鼓励大家通过读书滋养灵魂。

.

在读书与做学问方面,李婧给予了大家7点建议:

第一,要像字母“π”一样拥有广博的视野。青年时段读书涉猎要广,广泛的阅读可以启示心灵,使内心更加包容,心情不被外物所影响,克服偏见,锤炼性格,热爱多彩的世界。而包容也会让我们发现每个人的特别之处,帮助我们与人交往,让自己变深刻。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同学们既要学识广博,又要在自己的领域纵深发展。在纵观广博的万物后,形成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专业,成为自己所适合的社会角色。

第二,要做一个研究者,而非爱好者。胡适曾提到“十字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做研究时,可从细微处出发,观察一个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大胆进行假设,细心进行求证,毫厘不能差,要经得起推敲,做出来的学问要“皮实”。所有的事实都带着理论的观点,因此提出观点时要有理论支撑。文学上也是要有论证的。李老师鼓励大家不要轻信流行观点,坚持真理,抱有批判性的思维,大胆在于广泛进行接触、阅读、观察。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第三,要学会观察。灵感来源在于观察,观察时就会注意到细节。我们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做笔记。学会聆听,是很重要的能力,很好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可以听出灵感,听出思考。并且我们要学会提问题,不要怕争论,学术上的争论是好事情。道愈学愈深,理愈辩愈明,我们要学会接受他人批评,从中学习提升。

第四,专业写作不要怕修改。削铅笔最主要是要找到一个问题。写作的第一遍肯定不完美,因此要珍惜回炉的机会,千锤百炼,文章总是有改进的余地,一定要追求完美。

第五,尝试表达自己。表达自己一定要恰当,恰当的字要留在恰当的地方。真实的表达是最好的表达。

第六,要热爱生活。学会亲近自然,亲自触摸自然。比如今天的一起交流学习就是生活。哲学也植根于生活。

第七, 要多练习。对于英语专业来讲,练习翻译就是特别好的尝试,有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心灵也被激活了。身边日常生活中就很多翻译,比如矿泉水瓶上的英文翻译、饭店中的双语菜名等。

最后,李婧与外语师生一同写下了关于小黑的记忆。大家将文字放在一处,每人随机抽取、朗读,分享手中的感受。其实每个同学对小黑的理解也并不相同。有同学甚至认为小黑是一只猫咪。李老师的文字是一首诗歌;刘重霄老师说:小黑的身上是经贸情怀;栾婷老师写出了孩子们对小黑的喜爱;有同学甚至从小黑的视角描述世界……。在分享中,再一次拉进了大家之间的距离,得到了心灵上的沟通。

  

刘重霄指出,通过活动,不仅跟着李婧老师一起读书,还学到了教学方法。这种每个人参与其中的方法非常有效。每个人写、读其他同学所写,也是一种阅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其他同学的作品也有各自的理解。这种阅读也是阅读心灵,是大家心灵的交汇。栾婷表示,李婧老师对读书与生活富有热情,对一年级的同学有很大启发。

在未来,自然艺术学社将继续邀请学者来书库进行交流分享。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