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新时代下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
12月2日,“新时代下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在博远楼视频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位翻译领域知名专家参加论坛,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重霄主持。
吴卫星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下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的召开,是外国语学院师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自觉,也是学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大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动谋划。他要求外国语学院:一是聚焦需求,大力加强中国故事书写与传播能力建设;二是固本强基,着力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翻译与传播人才;三是协同创新,推进翻译与国际传播事业一体化发展。他希望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首经贸翻译学科建设能取得突破发展,培养更多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首经贸人的积极力量。
本次论坛,分为上午的专家发言和下午的首经贸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两个部分。
在专家发言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以“新时代、新文科,MTI当何为?”为题,阐述了新时代下,如何以五门“语言”为着力点,打造“知识、素养、能力”三位一体的本科育才体系及多学科交融互补的本研一体化人才培育构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王克非教授以“从新认识翻译学科”为题,指出翻译的意义最重要在于要沟通中外,外语人要加强主动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翻译领域的挑战。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以“社会认知与翻译”为题,从社会文化认知理论、价值观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民族心理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强调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思考各民族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部长高明乐教授以“外语学科转型的几点思考”为题,从外语学科设置、外语学科调整分析、外语学科转型背景三方面分析了外语学科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以“ChatGPT时代翻译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题,分析了ChatGPT大语言模型技术对翻译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提出以“数字共生”为核心理念,培养大语言模型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方向负责人余承法教授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传播‘四位一体’研究”为题,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打通翻译与传播之间“最后一公里”,需要建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译—传—受一体化联动机制,培养中译外高端翻译传播人才,推动对外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协调发展。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肖开容教授以“文化认知与翻译中的文化概念化”为题,分享了他对于文化派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解,并从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思想出发,探索翻译转换的认知性和文化性。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士奎教授分享了中央民族大学翻译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建设经验。他以所在学院为例,介绍了如何应对计算机翻译技术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冲击、如何结合学校优势凝练专业特色,如何加强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在专家咨询论证会环节,刘重霄向各位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首经贸外国语学院师资概况、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成就、语言服务实践成效等情况,并诚恳希望各位专家能为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多提宝贵建议。专家们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翻译学科发展趋势,针对首经贸外国语学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把脉会诊,并提出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专家们表示新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需要更多优秀的高层次翻译人才,相信在学校的支持和关怀下,首经贸翻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必将取得更好发展。
圆桌论坛和咨询论证会中,各位专家畅谈了新时代翻译学科的发展路径,同时也积极建言献策,为首经贸翻译学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首经贸外国语学院将认真听取和吸收专家意见,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持续努力的方向,开拓学校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