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译读二十大】“让世界读懂中国--国际传播思维与意识的养成”讲座成功举办

12月13日,“让世界读懂中国--国际传播思维与意识的养成”专题讲座在博远楼3号报告厅成功举办,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教授为外国语学院和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重霄主持。

讲座开始前,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党委副书记孟波与黄友义进行了亲切会见,双方就新时代下高校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更多具有国际传播思维与意识的高素质翻译和传播人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DSC07143.jpg

讲座中,黄友义从传播中国需要正视文化差异、传播中国需要跨越文化差异、传播中国需要融通中外的语言三个方面为在场师生讲述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实现语言、思维和文化的有效传播,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图片1.png

在谈到传播中国需要正视文化差异时,他认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短语翻译方面存在理解上差异,例如“深水区(deep water zone)”这个词组在中英文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中文中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指的是改革进入了艰难阶段,因此要将其翻译为“more difficult phase.”而不能将其直接翻译为“deep water zone”;二是中文表达善用华丽的辞藻、优美排比句式和四字词语,而英文翻译难以产生原有的美感;三是政府机构的应用性表述方面也存在文化差异,中文表达善借用政府机构展现企业实力,而国外会刻意回避这一点。他表示译者要想准确翻译就必须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

在谈到传播中国需要跨越文化差异时,黄友义认为,要想跨越文化差异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全面了解自己,他举例说明译者不仅要关注译前编辑的重要性,还要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对谁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谁来传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他还特别指出国际传播不是作报告也不是做总结,要少念稿子、多和外国人对话,多跟外国人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

在谈到传播中国需要融通中外语言时,黄友义强调译者要做文化转换,要学会站在他者理解和接受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同时还要多查字典,尤其在翻译外国人名时要通过查证字典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最后,黄友义还跟同学们分享了一些在外交场合需要注意的礼节问题。

图片3.png

刘重霄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对黄友义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并希望在场师生能够认真领会和消化今天讲座的内容,用心思考、用心揣摩语言背后体现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亲身实践,不断提高翻译能力,着力培养和提升国际传播思维和意识,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首经贸人的智慧和力量。

合影.jpg


黄友义简介

现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首席专家,《公共外交季刊》编委会副主任、《大中华文库》副总编辑。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杂志主编。

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长期参加党政文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翻译和译文审定工作,包括《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等。译作有美国文学名著《名利场大火》、《马歇尔传》和《无冕之王》,最新专著《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对外传播与翻译实践文集》。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