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孙永平:碳市场建设的经济学逻辑及其中国实践 | 中国环境经济学论坛(2021)

12月4日至5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管理世界》《经济与管理研究》《学习与探索》《环境经济研究》《技术经济》等期刊提供学术支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协办的中国环境经济学论坛(2021)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行。

闭幕式上,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孙永平教授做了题为“碳市场建设的经济学逻辑及其政策意涵”的主题发言。

孙永平教授提出,碳市场是一个市场化手段,经济学研究应该在这一领域中处于主要地位,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研究碳市场,经济学研究很少。基于此,孙教授从经济学视角同大家分享了碳市场的内涵、外延和逻辑等内容,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希望学界可以共同推动相关研究工作。

孙教授首先从经济学角度解读了碳市场,他认为,只有当一种资源具有稀缺性的时候,它才有交换价值,才能成为经济学资源,才会进入经济学视野,碳排放是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是一种用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遵循“谁污染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从碳排放权的需求来源看,其显著特点在于需求并非来自微观个体的自发需求,而是来自政策强制需求,政府处于非常主导的地位;气候变化对微观个体福利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和非特定的;气候变化风险的不确定性较高。从碳排放权的供给来源看,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供给的主体是政府,体现了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和环境规制的严格性;二级市场供给的主体是排污企业,主要在于企业自我选择的权力,或者自行减排、或者购买配额。孙教授还提出,碳市场可以总结为4W机制,建立减排时间、减排地点、减排方式、减排主体的灵活机制,关注的是全球碳排放减下来,也就是说,市场是一个无偏政策。

然后,孙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碳市场政策立法的目标。在推进碳市场顶层设计中,环境有效性、成本有效性、激励有效性、覆盖公平性、结果公正性四者之间关系层层递进,政策立法应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孙教授强调,发达国家有技术、有资金,但减排成本高、减排潜力小,发展中国家有减排潜力、减排成本低,但缺资金、缺技术。如果能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全球减排进程将会大大前进,这是学界未来可以关注的一个方向,希望大家一起来研究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问题。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