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自然艺术学社举办第二期阅读与写作沙龙
12月8日,外国语学院21级学硕班研究生们再次相聚在生态与自然文学书库,伴着书香、木香与黄色的蝴蝶兰,畅谈万卷诗书里的所见所闻,分享字里行间中的所忆所思。外国语学院教授刘重霄也来到了沙龙现场,他为同学们带来了生动的阅读写作经历与精美的巧克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一同分享了自己的学思践悟。
刘教授以大家都学过的课文为例,从综合英语课文引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分享了从中可以学习到的翻译中所要注意的事项。此外,刘老师还带来了他所记录的笔记与他在英国访学时收集的材料,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告诉同学们阅读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
聆听完老师的分享后,学硕班同学也纷纷谈起了自己的阅读写作经历。
贾斯仪为大家带来了后现代派小说《人体艺术家》。她从时间叙事的角度提出:时间是人最基本的形态。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打破了原有的线性时间,然后用碎片化的,模糊的时间进行叙述。她提到了在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这样的时间叙事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叙事模式?为什么卡特尔说话没有时态,这样对全文的章节有什么推动作用? 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又到底在哪里呢?最后,贾斯仪总结道:通过小说主人公劳伦的创伤治愈过程,德里罗试图去探索美国人民的内在精神世界与创伤记忆,从而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真我。
范雪丽讲述了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一部长篇小说《荆棘鸟》。她从菲奥娜到梅吉,再到朱斯汀的经历中,读出了她们追求爱情的大胆,与一代比一代强烈的反抗性。她们越来越敢于向上帝和命运抗争,特别是朱斯汀,彻底摆脱了封建礼教,神权意识的束缚。同时女性的就业和经济地位也在提升。虽然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但是也并没有一味的宣扬女权主义,完全否定男性群体。书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述,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美丽而凄婉的感情悲剧,深深地打动了她。
王智慧为大家讲解了《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她提到:变异社会语言学又称“定量社会语言学”,现多用“变异研究”称之。它与地域方言学有密切联系,但是将研究中心从语言的地域变异转向社会变异,并把方言中的发音和词汇特征看成言说者的社会标记。通过对某个语言变项的具体使用情况(语言变体)进行定量分析。探究这⼀语言变相与某个社会变项(年龄,性别, 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
陈子莹分享了她读《三体》时的感受。她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感觉在某些方面刘慈欣比金庸厉害。读完之后发现刘慈欣虽然运用基础物理建构了一个由真实科学技术构成的三体世界,从而形成一部为科幻而科幻的硬科幻小说,但人物塑造确实不是他的强项。在这点上,金庸的一部《天龙八部》就足矣证明。不过瑕不掩瑜,读者们还是不能否认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上的成就。尽管三体不那么完美,但仍然开启了一个属于刘慈欣的科幻时代。”
李云霞带来了她的自然文学课journal。在读过《海岛花园》后,她读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作者说“用爱和关怀才能培育出最美的花朵”。并讲述了在花圃中的一系列活动,为了植物的健康与害虫智斗的经历。其中,自然界中万物的相生相克,生存与消亡引起了自己的反思。自然和生命是异曲同工的,自然中孕育着生命的奥秘,也蕴含着生命的哲理观。一颗种子,它会从开花到结果,最后回归土壤等待下一次破土而出的机会。而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消亡,便只一世。生命就像一条线段,线段有两段,生命也有始终。而人一生的精华就在于中间那段距离,珍惜时光,不负韶华,才是生命的真谛。
张语宵也谈起了她所喜爱的作品——《等待戈多》。人们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等”无处不在,活着总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生活却仍在等待中进行着,难怪周国平要说:“始终不出场的戈多先生实是人生舞台的主角”。
李晨馨在读到《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时产生了思考:作为老师,怎样算一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得更好?或许都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找到答案。发现长处,善于鼓励或自我鼓励,自我引导或引导他人积极发挥长处,找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动力、有目标、有希望地学下去,似乎是这两个问题共通的答案,也是学习最理想化的状态。学习不是某个时段为了某个考试而进行的功利性行为,而是持续一生、影响整个人发展的活动。人类或许无法在物理层面找到永动机模型,但是积极心理学或许可以在心理层面成为学习的永动机。
赵玉洁也讲述了她在读《海岛花园》中感悟到的生活意义。《海岛花园》作者的说养花是需要爱和珍视的,由此她想到了奶奶在养花时也是如此,奶奶会把花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细心的呵护他们,定时浇水,用豆浆渣施肥,在一天中阳光最充足的时间把花搬到阳台晒太阳,在奶奶精心的呵护下最难开花的君子兰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养花也是养性,人类怎么对待自然,自然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人类,鲜艳的花朵是自然回馈给奶奶最好的礼物。奶奶走后,她和妈妈很难养出这么美丽的花朵了这或许是我们付出的爱和珍视还不够多吧。
李静首先发表了她对前面发言的看法:时间若流水,彷徨复彷徨,恋恋崎岖礁石上。命运是一条红色的圆环,也像是一个旋转的火圈,蛇咬着自己的尾巴,时间在慢慢吞噬自我。随后,她分享了最近读到的两篇论文。《物的伦理与物的困境:论华兹华斯<迈克尔>中的经济观》与《影响的焦虑:无梦之乔叟系梦幻诗<花与叶>》。她感受到了作者本身的文字基本功扎实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行文过程中一直保留着一种悲悯的人文情怀。
梁双玥对《无声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理解。在文化面前, 人类如同被困在笼中的鸟儿, 文化则是用来束缚我们的鸟笼。我们总是能够与在同一个笼子里的伙伴们欢快的交流, 但却无法顺畅地与来自其他牢笼的鸟儿交流, 除非有一把钥匙将笼子打开, 爱德华•霍尔用他自己的理解和《无声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当我们在谈起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人际社交等等一切事物的时候, 也许并不是在谈论它们, 而是在谈论文化;当我们在谈起文化时, 也许并不是在谈论文化这个极其抽象而又复杂的概念, 而是在谈论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人们本身。
沙龙最后,狄沐祺带来了《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声景及心景》。她总结道:无论是《人体艺术家》中劳伦打开窗子,让大海的气息吹拂着自己的面孔,让时间在体内流动起来,告诉自己她曾经是谁;还是大家由火的经历而生发对自然的敬畏;抑或是养花也是养性,人类怎么对待自然,自然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回馈人类的观点,实则都是自然风景、声景与心景互动的体现。自然文学作家们不仅仅在描述自然界的风景,而且在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时呈现自然 景象,两种手法交汇共同形成了风景与声景,这是一种典型的表象,也是风景与声景的融合。
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生活、本质与心境,而写作则是它们的表达与传播,写下来就成为了永恒。在分享与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在交流探讨中,思维在碰撞。此次沙龙活动也会一直激励着在场每一个人在阅读与写作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沙龙结束,老师捡起一片落叶,到窗边任其随风飘下。思想由此愈行愈远。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