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在职党员进社区共建和谐家园活动
10月17日下午,根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学校党委工作部署,外语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联合举办社区服务活动。来自新村街道芳菲路社区近40位党员齐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明辨楼118教室,联合开展了以高校-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活动。出席此次讲座活动的有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华威,外语系党总支书刘文东,副书记王海鹏,办公室主任徐丽群,芳菲路区办李静以及社区办的工作人员。
刘文东代表两个院系向社区党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开展高校与社区共建的设想和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就三方对于开展共建的目的和做好本次活动的安排。
活动第一项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苏世兰老师讲授大家都关心的“隔代教育”问题——“用生命的智慧陪伴孩子成长”。
苏老师从中国国情、家庭和社会现状角度,首先讲解了隔代教育的优势。祖辈家长拥有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引导孩子,相比孩子父母心态更加平和,对孩子不同年龄段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处理和指导,为家庭排解了后顾之忧。
隔代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弊病。苏老师指出,祖辈家长容易溺爱孩子。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其次,祖辈家长与年轻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不一致而引发家庭矛盾。不仅如此,祖辈家长过多的介入容易造成亲子感情隔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苏世兰针对这些隔代教育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她提出用生命陪伴生命以及用人生的智慧照亮孩子人生的路,苏老师建议祖辈家长常给孩子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其感受人生的美好,增强信心。
第二个互动交流中,一位祖辈家长提出如何应对孩子性格转变的问题。苏老师表明,孩子的成长需要多鼓励,家长不要强迫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抵触与逆反心理。她个人提倡赏识教育,强调家长对孩子不要笼统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要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三个环节是学校介绍,刘文东通过一段生动精彩的视频让到场的社区党员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刘老师从学校定位、学校人才培养、学校楼宇功能等角度向大家做了简单解读,并就社区与学校关系做了阐释,希望社区的朋友们能够理解、支持学校的管理和制度。同时希望社区的党员们能够支持学校的发展,帮助学校扩大宣传,希望双方今后能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
芳菲路社区李静代表社区向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讲座结束后,外语系组织此次参会的居民进行参观校园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外语系在职党员联系社区,服务群众的有益尝试。两单位也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不断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