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首经贸举办国际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协同创新前沿论坛

10月23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国际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协同创新前沿论坛”在首经贸隆重开幕。论坛汇聚了多位海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时代金融科技前沿发展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国专家服务司聂生奎司长、首经贸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首经贸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出席。首经贸金融学院院长周开国主持开幕式。

7f5b7b37e3316ad3bc5cfd23fea7c717.jpg

尹志超在开场致辞中,对出席本届国际论坛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全球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深入探讨金融前沿技术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半场主题为“AI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由首经贸金融学院副院长陈奉先主持。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的张怡教授以“赋能思维,而非替代:面向未来工作的AI融合”为题,发表了首场主旨演讲。张怡援引多项国际权威数据,深刻阐述了职场变革的紧迫性。她表示,到2030年,高达63%的技能差距是转型的主要障碍,基于技能的招聘已成为新趋势。进一步,她提出构建“面向未来的技能体系”框架,并分享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与为期12至18个月的详细实施路线图,为人才培养提供行动参考。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穆罕默德·沙班教授以“培育下一代金融专业人才: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发展”为题,从全球视野出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采纳现状、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战略性再培训举措。他特别分析了中国在面临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和AI技能缺口的背景下,所实施的综合性国家战略,包括“人工智能+”计划和AI教育。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桑杰·班纳吉教授以“流动性溢价、搜寻成本与初创企业”为题,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了研发密集型初创企业在融资与流动性方面面临的挑战。他的研究揭示,这类企业因项目周期长、市场参与者少而面临“非流动性溢价”,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改善信息环境、降低搜寻成本,正成为增强市场流动性、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工具。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尤利娅·梅尔库洛娃教授以“金融科技与金融教育:来自交易应用的启示”为题,剖析了金融科技如何重塑零售投资行为。她通过研究发现,Robinhood用户在市场暴跌期间表现出“群体的智慧”。她谈到,数字化转型正迫切要求毕业生具备金融与科技融合技能,大学须将金融科技与AI工具嵌入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面向数字化金融未来的能力。

会议下半场主题为“金融科技前沿论坛”,由首经贸金融学院副院长赵大萍主持。特拉维夫大学的叶夫根尼·莱安德烈斯教授发表了题为“区块链信息聚合与共享中的随机化传输”的演讲。他从机制设计的理论高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可验证的随机性”来激励区块链参与者说真话,从而提升共识质量。该研究为去中心化预言机设计和供应链信息共享等应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刘洪一教授以“经济偏好的遗传性”为题,通过创新的双胞胎研究设计,探讨了基因与环境在塑造个体经济偏好中的相对作用。研究发现,风险与不确定性偏好的个体差异约50%可归因于遗传因素,而时间偏好则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塑造,这对组织理解个体差异、设计激励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刘嘉教授以“无形威胁,有形损失:LLM分析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企业产品市场表现”为题,发表了压轴演讲。该研究开创性地利用大语言模型分析海量媒体文本,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指标,系统揭示了其通过损害产品质量与商业信用,进而削弱企业市场表现的机制,并指出与供应商的数字联盟能有效缓解该风险。

此次国际金融科技与金融人才协同创新前沿论坛是首经贸金融学院参与承办第23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后续活动,有力推动了首经贸金融学院与海外高校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对推动首经贸金融学院开放国际化办学、提升国际知名度具有积极影响。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