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我与首经贸留学生的故事 | 从“一课一会”到“理解世界”

自 1986 年至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已累计培育了两万余名来自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有力促进了多元文化交融互通,构建起了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国际学生培养格局,有力推动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自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国内外合作交流质量提升“丝路工程”,构建高水平开放办学新格局。即日起,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国际学院推出“我与首经贸留学生的故事”专题报道,生动展现首经贸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擦亮“留学中国”北京品牌,期待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留学生培养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经济学院李婧老师的文字,走入她和留学生的世界。


从“一课一会”到“理解世界”




清晨,听着火车呼啸而过的隆隆声,可能觉得自己和世界有什么变化,如果一个人对着镜子看自己今天和昨天的模样或许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当翻开日历,忽然已经是2024,感觉时光流逝。那校园的树叶开始飘落,回到它的故土,那新来的学生走在这迷人的秋光里。我已经工作了28年,转动眼前的地球仪,如果在上面插上一个小旗子,我已经教过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学生。此时,他们脸上带着不同的笑容,说着带着故土味道的英文和我打着招呼。

微信图片_20241107173854.jpg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133.jpg








“芬兰+Nokia”,我们与世界联通的起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住在红庙校区。在这个迷你的校园里,有不少留学生。偶尔会在4号楼的课堂里有留学生出现。最早经济系派我去支持和芬兰的合作项目,陪着一群高大白净蓝眼珠的芬兰商学院的访问团去长城。我备好了很多词汇,很多关于中国故事的英文版,但是真的和外国人走在路上,还是有那么多的听不懂。我第一次才知道手机除了叫 Mobile phone,也叫Cell phone。

芬兰人对中国充满好奇,他们说在来到中国之前,以为这里很多人还梳着长辫子,没想到北京是这么现代化。他们问我,中国人的君子到底是什么?我讲了一个美德,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怎么也不明白我说的“井”,他们生下来就是面对现代化的“赫尔辛基”,无法想象挖“井”。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312.jpg




还让我惊奇的是,访问团里的学生都有工作。一个特别时尚的女生穿一身灰色衣服,金发碧眼,特别美丽。她说,这身衣服是她自己选布料,裁剪和缝制的。后来我才得知,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是对所有人敞开,他们的教育不仅是念书,还有很多技能课。他们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很多人从书房到了社会,再到书房,从书房走出来,再回到社会。这样书房-社会-书房的循环让每个人都充满活力,看到希望,得到满足。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340.jpg




我被学校几次派到芬兰讲学,遇到过各类学生。有芬兰本土的,也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还有完全是上班族的。如果学习国际商务,美国、法国、芬兰、德国等国家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到国外的大学交流学习,不能只在自己国家的教室里,在自己那张桌子上看地图,谈合同,做国际商务。


“圆梦”,有时候不仅仅需要努力

首经贸从2007年开始承担教育部留学生英文项目。这让我有了深度和学生交流的机会,第一次在本校给硕士留学生教课,带留学生论文。我的第一个留学生是来自喀麦隆的Habib Mohammed,中文名字叫莫海仁。他上课非常认真,对我的意思很快就能领会,我也第一次注意到喀麦隆没有自己的货币,使用CFA(西非法郎)。他跟我分享了西非法郎的发行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这让我耳目一新。

莫海仁会讲本族语,还会讲英语、法语、德语和阿拉伯语。在课堂上法语区的同学讲英语我有时候听不懂,他就帮我解释,有时候也让我们大家哈哈大笑。这个班有莫海仁这样勤奋智慧的学生,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来红庙给留学生上课从“苦役”变成了乐趣。那一个班的学生来源非常多元,巴西、古巴、秘鲁、马里、喀麦隆,甚至有太平洋岛国的密克罗尼西亚,也让我置身在这个多种语言,多种文化环绕的世界里。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410.jpg




与留学生在一起,不仅仅是接触多元文化,分享五湖四海的见识和知识,更重要是培养他们的学术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人。莫海仁是我发现的一个有学术梦想的年轻人。我是莫海仁的学术导师,在论文选题的时候,我跟他说,我在做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研究。他非常感兴趣,我提醒他这个题目非常具有挑战性,他很坚定地表示就要做有挑战性的题目。这样的年轻人,对于导师来讲,弥足珍贵。他的毕业论文写作只有一年的时间,从理论模型到实证检验,我们一起经历了多次修改,多次向国内外同仁求教。莫海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对这篇论文非常满意,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国内留学生的最高水平。在这期间,莫海仁经历了父亲的病故,母亲车祸。他表现出非凡的毅力,高质量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我很清楚,他的付出是多么大,他的求学旅程是多么艰辛。

我记得他毕业的那一年,首经贸开始承担教育部英文博士项目。莫海仁自然地成为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同年级的还有来自孟加拉,博茨瓦纳和黎巴嫩的学生。遗憾的是,博士学习大概一年,莫海仁告诉我,他的眼睛出了问题,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在叔叔的支持下医治眼睛,时而给我写邮件。2014年我在斯坦福研修,得知他退学了。再后来,他眼睛逐渐恢复,让我帮他写去英国留学的推荐信,也拿到了一个很好大学的OFFER,但是因为英国脱欧等事件,奖学金受限,他失去了去英国求学的机会。他又开始申请德国,但是没有结果。不久他申请美国,这次很幸运,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给了他非常好的博士深造机会,他和教授说明了眼疾情况,希望延迟一年入学,待眼睛完全恢复,教授欣然同意,他特别开心地与我分享了这个消息。我以为,这次他的学术梦想由此踏上坦途。没想到,在他入学之前,签证被拒,因为他的家乡所在地发生恐怖事件,所有来自那个省的人都被拒签。他正在想办法去另一个国家——土耳其。在这期间,他和未婚妻分手了,原因是对方觉得他的人生太颠簸。去土耳其或许是新希望,但是没过多久,我收到一封长信,由于土耳其的不稳定因素,他也没法去土耳其了。我给他写的最后一封推荐信应该是2017年,推荐他去意大利罗马二大学习。我那时已经不太关注他去哪儿了,只要能读书,就是好地方!

2017年的春天,

我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446.jpg




我想对他说,Good Luck!


“地瓜”,也可以是经济命题

莫海仁的经历让我感觉一个人的命运和家庭、国家、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朴素的梦想是这么难以实现。一个老师的能力是那么有限,我希望莫海仁的人生已经开始光明起来。此后,我对留学生更加关注,尤其是他们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从2017年起,我的论文选题和个人研究的关注点更倾向于民生。

远离自己的绝对优势,去做一个陌生的领域是不理性的,但是我坚信这是我需要的。我花了很多精力了解学生的国家背景和文化背景。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分享本国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我继续给留学生硕士博士讲国际金融还有中国概况等课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全球“油和米”的大事。不知油米,不知经济。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518.jpg




多米尼克是来自坦桑尼亚的奥古斯汀大学的老师,我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在论文选题的时候,他说要写坦桑尼亚的地瓜和经济。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的学生要做一个完全农业经济的选题。这和我从事的国民经济学(国家宏观经济学)完全不同。虽然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是要指导这样一个博士论文,对于我太挑战了,我和多米尼克在一次会议后讨论。他很认真地说:“我要写地瓜,我坚持。”我知道地瓜,但是地瓜和消费,地瓜和经济是否能支持一个博士论文?而且,我不是研究农业经济的。他几乎恼怒了,他说:“I heard you are very tough,if you ask me to study exchange rate,you will kill me。”老师和学生必须对心,特别是博士生导师。为了指导他,我开始研究地瓜,而且多米尼克要研究的还是黄壤地瓜。我才得知坦桑尼亚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忍饥挨饿。地瓜对我们是粗粮,但是对于坦桑尼亚的很多国家却是果腹救命的食物。和多米尼克一起吃饭,他先要祈祷,然后吃饭,他吃的很少,一个饭粒都不会浪费,这一点和我一样。最后,我同意他写坦桑尼亚黄壤地瓜对干旱地区小农户消费稳定的影响。开题的时候,他一说题目,老师们都很惊讶,但是等他讲完,大家都觉得是好题目。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546.jpg




多米尼克在写作的时候总是说:“老师,我绝不会let you down。”多米尼克的数据完全是第一手数据,模型自己建,实证自己做。他写论文那两年,我每天想着地瓜,到现在一想到地瓜就想起多米尼克。多米尼克是好学生,也一定是好老师,他的论文是我见过博士论文里最扎实的。他的答辩非常顺利,得到很多好评。我原来为这个题目不安,现在因为这个题目,让我记住了很多日子,甚至是一种荣耀。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613.jpg




还有令人高兴的是,这篇文章在多米尼克毕业前投稿,到毕业后发表在Glob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杂志》)上,作者是多米尼克和我。多米尼克回国了,很少来信,每次来信都会说,我不会忘记我的“Chinese mom”。我知道这样称呼的轻重,不关乎辈分,无关乎年龄。毕业拍师门合照的时候,他说,真金不怕火炼,虽然炼的时候痛苦,但是出来的金子是好的!

黄瓤地瓜,我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636.jpg


理解,就是“理解世界”最大的意义

2015年我从斯坦福回国,这一年的研修经历让我理解了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理解世界的重要价值。从事留学生教学和出国学习、研究、讲学的经历告诉我,我们多么需要全球的视野。有学者说,国家之间不是邻居,不是朋友,只有利益。但是做好利益的共同体,却需要理解对方,倾听来自彼岸的声音,需要用做邻居的心态,做朋友的真诚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建、共商和共享。

微信图片_20241107174706.jpg

unpub_25b2ce962dd74bd9bec18060fa576218.jpg










一切想法可能都出于偶然。我发现在我的国际课堂上,外国学生从头三排开始坐,中国学生从后面第一排开始坐。中间是中空地带,这样的鸿沟是什么呢?在我的问卷里。问中国学生,你愿意和其他国家学生交往吗?他们回答“愿意”。那有多愿意呢?回答“愿意”。问留学生,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如何建一个桥梁跨越这个鸿沟呢?最开始,我和讲授《世界经济》的郝宇彪老师设想,期末本科生和留学生一起举办一个论坛,可以对话,或者是发表主题演讲。但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偶然的机会,我遇到曾在经济学院从事国际交流工作的老师,讨论“双方愿意,但不交流”的问题。我提议搞一个“理解世界”国际学生学术论坛,中外学生都可以参加。

教育是百工之作。在当时经济学院郝宇彪老师、赵灵翡老师、张冬洋老师、冯汐老师和国际学院全佳红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张罗第一届论坛。那是2016年的冬天,第一届主题是“Agriculture in My Country ”。报名、筛选、辅导、展示,我们都得到了中外研究生的热烈欢迎。来自中国、法国、汤加、印度、肯尼亚等国的同学发表了演讲。参会同学热情特别高,他们对其他国家充满好奇。那天的讨论很晚,但是所有人都感觉很有收获。“油和米”是多么主要,民以食为天,米是第一重要!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四季,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种粮食。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农业发展是重中之重。










向前一步是不容易的。第一次举办论坛让我们感觉到了收获,我们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一直到2019年11月举办第七届。我们的题目从农业,拓展到了全球化、经济合作、直接投资、气候变化、贫困、土地和货币制度等主题。它成为了一个盛会,成为学生分享研究成果,互学互鉴的平台,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平台。理解世界,倡导“分享、包容、开放”理念,讨论各国关切。













最后一届是非常艰难的,之前在一起工作的很多老师有了新的工作安排,我在法国讲学期间,婆婆病危。在论坛结束后没几天,我终于坚持不住了,住进了医院。手术和输液让人觉得没多没少,忽然想起来给一个巴基斯坦学生的推荐信到时间了。我左手输液,解放出右手敲着键盘,提前提交——成功!作为论坛举办地点的学校博远楼天朗厅对很多人,和其他会议室是没有区别的,但也之于很多人,那是一个世界之窗。








“可持续发展”,让我们跨越了沟通的“喜马拉雅”

我们在红庙校区的教室里上课,在天朗厅开国际会议,这让我们离国际化和理解世界的梦想更近了一点。做事好像是悄悄地,但做出来的事情好像长出了翅膀。在“理解世界”国际学生学术论坛基础上,我们还创立了国际学术会议圆桌论坛,这自然而然成了经济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的A版和B版。

我们对农业的讨论,对减贫的热切关注,对理想贸易伙伴的探索,对货币金融问题的远近观察也吸引了校园内外的朋友。2018年,我们邀请了国家友谊奖章获得者葛兴福博士来我校做讲座“Made in Germany vs Made in China”。会后,我们带领他参观了经济学院和创客社区。他非常赞赏经济学院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培养学生作出的努力。

微信图片_20241107175357.jpg




2019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Glob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在同济大学召开,邀请我们作为中方代表参加大会。因为经费有限,我们只好在反复权衡之后,选择三人代表,我、印度留学生古达和坦桑尼亚留学生文森特。







这次机会来之不易,我准备了关于“一带一路”的主旨演讲,两位学生准备关于印度和坦桑尼亚减贫的演讲。为了保证分享质量,葛博士赶在北京出差之机,提前见了我和文森特,介绍了CRIP和可持续制造大会(Glob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的来历和宗旨。

在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坊中,我们的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工作、讨论,并很快形成动议并发表对SDG的看法,如何改善全球SDG实现2030远景目标。我在圆桌听取各个代表团的发言,看到古达和文森特的出色演讲,我想这是我们所有学生都应当关心参与的全球大事。在会后,我们还一起参加了会议组织的洋山深水港调研,他们结交了很多学术界的年轻伙伴。在黄浦江游船上组织的晚宴和晚餐会,让我们更见识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每个全球公民应该作出的贡献。










GCSM和SDG论坛,首经贸参与了,首经贸发声了!

回来后,在第七届“理解世界”论坛上,古达和文森特共同分享了他们参会的感受,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同理心将会引领留学生的共同行动。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通过共同的愿望可以跨越沟通的“喜马拉雅”,成为一起努力的伙伴,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新华字典”,一段跨国友谊的延续

2023年春天,我迎来了线下第一批留学生。我的国际金融留学生课堂有两名学生,分别来自冈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两名学生来中国前都是教师。他们很勤奋,学习热情很高。而且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来自尼日利亚的萨尼,经常穿着民族服装来上课。每次上课,他们都要持续分享本国的金融货币故事。穿着民族服装讲本国货币,确实是很和谐,这样让我记住了他们国家的故事,也记住了他们国家的文化。










两个学生虽然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在原来的国家也是经济学硕士,但是学习国际金融学还是有难度的。我说什么他们都要记下来,有时候还要问中文怎么说。他们对中文学习也充满了热情,我叫他们萨尼老师和查姆老师,他们称我是李婧老师,还能写我的名字。有一日我去商务印书馆,一位阿姨给我一箱子新华字典盖章。阿姨姓汪,她父亲是老八路军,如果在世,已经是百岁高龄了。在聊天中我也提到我有两位来自非洲的学生,她表示一定要送给两位学生新华字典,要他们好好学习中国文字,中国文化。我把字典带给了萨尼和查姆,他们喜出望外,表示一定努力学习,以后一定要当面感谢汪阿姨!

商务印书馆的格言是“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涵芬楼门口的‌楹联写着,“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间数百家旧事无非积德”。这一偶遇,这两本新华字典,在春日的下午意义非凡。







在最后一次课上,两个人都要发表感言。其中查姆的感言是别出心裁,他用国际歌的旋律把国际金融理论唱了出来。我忘记了具体的歌词,但是那旋律和他认真的样子,记忆犹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我偶然打开电视,忽然看到了萨尼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接受采访!不可思议,但是是真的。他对着话筒说,学成要回到祖国。

微信图片_20241107175956.jpg







今年我又迎来了新一级留学生,他们来自阿根廷、尼日利亚、乌干达、土库曼斯坦、吉布提、赤道几内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没有具体计算过我教过多少学生,教过多少留学生。学生离开校园之时,几乎就是最后一面,再见面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一生一会”。人生遇见就是一个偶然,然而也真是有奇缘,我也曾在其他国家,甚至在千米高空遇见在红庙和花乡校园的学生。






579d85c65e0faadf5a0c76ad4cb73d9.jpg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实很甜美。曾几何时,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既没有告别的聚会,也没有告别的留言,免了所有形式的送别,没有珠泪滚滚。现在,他们在万水千山之外。但转动眼前的地球仪,他们在这里、那里,思及自己看到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培育着有趣的灵魂,不知不觉,热泪滚滚……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1107180441.jpg




李婧,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英文主讲《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多次到我校国外合作学校讲学。担任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际经济学》课程负责人,世界经济学科负责人。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理事。英国杜伦大学和伦敦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01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2010)等人才项目。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6)称号,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