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院系风采】城市学院:薪火相传 借势发展


2012年6月28日,校长王稼琼(左)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孙英辉(右)代表双方签订协议

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由城市学院更名而来。其前身城市学院创建于2005年,由原公共管理系、城市经济系、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等系所组建而成。目前学院拥有区域经济、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五个学科,拥有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中国城郊经济研究所、工商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学院拥有2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博士学位点,5个硕士学位点及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908人,硕博研究生140余人。

立足前沿,着重服务首都发展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区域经济、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在全国都是最早创立且颇具特色。行政管理专业前身为1981年全国首家创办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至今保留和传承经济行政、市场监管的特色。区域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起源于1992年设立的全国最早的城市经济专业,并一直在该领域居于国内先进行列。

学院将“城市”和“经济”因子植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创造为城市,特别是首都服务的条件和特色。“从成立那天起,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就突出‘接地气’和‘复合型’两大突出特点。”院长张国山谈到。一方面,学院设置的学科专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领域联系紧密,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多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顾问、理事等,有的还具有实务工作经历;另一方面,学院拥有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三个学科,其下又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形成了以区域和城市为研究对象,经济、管理、技术相融合的学科群。这就为不同学科的发展和特色凝练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学院更是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及时跟踪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变化,密切联系国内外专家,整合国内外智力、信息、技术资源,研究前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而且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为首都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如20151月和10月,叶堂林、祝尔娟教授的《完善治理机制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和《从大数据看北京对津冀投资情况及相关建议》两份报告,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被国家领导机构采纳;王文教授《土地估价报告评审规则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纳入北京市成果要报,被相关部门采纳应用。学院主办的“都市圈论坛”和“城市国际化论坛”、持续出版的京津冀系列蓝皮书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品牌。

课程团队、大类培养、国际办学、特色教育,齐抓共管促教学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201312月,学院启动建设大类专业课程并搭建课程建设团队。全院教师齐努力,搭建了大类课、专业重点课、专业特色课等103门课程组,有序整合了学院教学课程团队。

“各专业教学课程有重复,同一门课程多位教师负责,如何区分大类课、重点课等,都是建设过程中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副院长张杰说。面对困难,学院成立了全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领衔、教学副院长具体负责,举行课程组负责人竞聘,公告发布清单。

努力就会有成效。201411月校级优秀课堂教学效果奖名单中,学院共有章浩、王蕾、李青淼、王晖、刘欣葵、叶堂林等6名教师上榜,占全部获奖教师的20%

大类专业分流教学是学院教学改革特色之一。“城市学院是学校大类招生3个试点学院之一。目前,学院大类专业分流工作已经实施5年,全院师生倾力参与,工作流程完善有序。2015年,学生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93.7%。“大一时,学院各专业教师利用晚自习介绍各专业情况。大二分流时,学院专门举办讲座,请各专业老师详细讲解专业课程、就业与前景,并给我们充分时间考虑。我如愿进入城市管理专业学习。”城市学院大三学生丁浩仟介绍说。

顺应国际化办学趋势,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学院行政管理(国际班)于2013年开始招生。“行政管理(国际班)是首经贸10个国际班培养试点之一,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刘智勇介绍说。2015年,学院首批提前录取批次的8名外培生也加入行政管理(国际班)队伍。“学院为我们开设了10余门双语专业课,还组织我们开展国外经典著作的读书分享会、素质拓展训练、暑期国际学校等活动。等到大二时,我将会去美国学习两年,专业是数字化政府和公共服务。”城市学院行政管理国际班大一学生王夏临说。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教学工作重要一环。201510月底,北京市教委决定开展2015年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经教务处组织答辩,确定以城市学院为主代表我校共同申报。谭善勇老师组织起12人申报小组,在学院会议室昼夜加班加点,经教务处组织两轮专家修改讨论会,在2周之内先后改稿12次,终于在1120日拿出定稿并上报市教委。201618日,基地正式获批。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获批,一方面是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显著提升了我校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是城市学院首次获批此类基地,有助于深入推进学院教学和专业建设。”张杰说。

建设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实施个性化育人方式

学院于2015年探索构建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在整合学院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一个手册”“搭建两个子体系”“建立三个辅导平台”“依靠四支队伍”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利用一个手册”,即《城市学院学生成长手册》。“您看这本手册,每学期都有对学生获得奖学金、参加学术会议、科研活动、科技竞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等进行盖章记录。目前,大一学生中有一学期最多盖了30多枚印章的。”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曦说,“当初设立手册的初衷是通过较为新颖的形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肯钻科研、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在推优入党、评选先进的面试环节,学院都要求候选人上交成长手册,以此作为评选的重要参考。”事实也是如此,手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文体活动方面,城市学院上一学期在学校各项大型活动中,获得了“纪念一二·九运动80周年新生歌咏大会”优胜奖、第八届“驼铃杯”新生辩论赛决赛冠军等成绩。

“搭建两个子体系”即搭建新生辅导体系和毕业生辅导体系,重点关注两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新生辅导体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起开展的“系列专业导航”活动和“读乐乐·众乐乐读经典”活动。“上学期晚自习,学院为我们开展了5场专业认知辅导,20多位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专业导航,让我们了解了专业方向。老师还为我们列了经典书单,每位同学在班上分享自己所读的经典书目,收获很多。”城市学院大一学生陈钰彬说。

“毕业生辅导体系”也让不少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为之点赞。自2015年起,学院开始分专业进行就业宣讲,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了解就业政策,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系列就业辅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公务员考试辅导、简历辅导、结构化面试辅导、无领导小组讨论辅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2015年,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率为100%,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29%,较往年就业率有较大提高。“真的很感谢学院的就业辅导,这些辅导给了我很多在网上和书本上不曾听说的面试经验和细节。同时也为我节省了搜集面试经验的时间,让我专注于准备面试。”城市学院研三学生张策说道。据了解,他在所应聘单位的面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建立三个辅导平台”即建立心理辅导平台、职业规划辅导平台、创业辅导平台。“一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的辅导专业性较强,我们鼓励学院的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不断储备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初步确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绩预警学生、心理排查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几类重点帮扶群体。要求辅导员对以上学生进行全覆盖深度辅导,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杨曦说。

“在新的形势下,学院领导班子认识到学院发展使命的光荣与艰巨,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从院情和学科的客观实际出发,继续致力于学科的协调融合发展,致力于学科专业特色的打造和凝练,进一步规划、协调学科专业和院系关系,协调利用好院内外、校内外资源,以公共管理博士点申报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科质量水平,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张国山说。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