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金融学院:坚持国际化道路 注重科研孵化 培养复合型人才
自1978年建立金融专业以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科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金融学院设有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金融工程、保险学(保险精算)和投资学五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拥有金融专硕、保险专硕、金融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金融学院被认定为北京市金融人才培养支持基地。
“国际化是金融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愈加紧密。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表示:“世界前所未有的成为一个整体,经济金融互相影响。所以,金融教育也必须国际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进行顺畅的国际交流。”
金融学院教师深入研讨提升学术论文撰写水平方法
从金融教育来看,培养一流人才就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式。近年来,金融学院与海外院校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培养内容上力争与国际接轨。
尹志超表示,学院追求的是一条全方位的国际化道路,即在师资、教学、学生交流等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渗入国际化的思想。在师资方面,金融学院加大“海归”老师的引进,目前学院有7位“海归”教师。学院还通过参加国际性的高层金融人才培养峰会以及与国内高层次的金融学科院系建立友好关系等,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2016年5月,学院专程到上海交大、复旦、上财等高校就国际化进行深入调研,寻找差距,探寻思路。
金融学院与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十余所海外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派出教师赴海外院校进行访学,并与世界银行、纽芬兰纪念大学、日本中央大学等机构和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以教师科研合作为主的学术交流。
当然,国际化工作不仅意味着“走出去”,还意味着需要努力培育良好的环境吸引海外的国际学生和学者来校交流。为此,金融学院于今年9月新设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专业,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国际化专业和课程群建设。尹志超介绍,全英班的师资将集合金融学院和校内兄弟学院的“海归”师资,同时聘请国外教师在暑期学校授课。这一举措在国内财经学院中尚属领先,全英班的建设将推动交换留学项目的对接以及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此外,为了让全英班的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金融实践,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让资深教授领衔主讲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实践的课程。让学生成为既懂国际规则,又懂中国国情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已参照国际一流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确立了8门核心课程,使用国际商学院的通行教科书,在教学模式上大量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习题,推行办公时间制度,让学生在课后与老师有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逐渐转变。
尹志超表示,学院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
科学研究 重在孵化
在科研创新方面,金融学院目前形成了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首都金融发展研究、农村保险研究、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证券期货研究等研究品牌,在学界与业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学院制定了孵化培育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初探。2014-2015年,学院先后3次邀请专家来与项目负责人交流申报国家级课题的经验,并对拟申报课题提出意见与完善建议。第二步:培育。学院组织召开国家课题申报研讨会。研讨会2周后,申报老师带着基本成形的初稿,再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汇报和交流。第三步:深化。2015-2016年,学院先后3次邀请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汉川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对每份申报书进行层层推敲,综合分析学术热点问题,挖掘比较优势,合理分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比例。
尹志超说:“对于课题申报,我们保证院内辅导至少2次,包括选题辅导1次、初稿讨论1次,再由专家进行3次申报书的辅导。”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申报,至少经过5轮院内外深入的研讨和指导。在课题申报的最后阶段,学院领导修改申报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2015年,学院获批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一般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数居全校首位,在国内财经院校的金融学院中排名第二。2016年,金融学院又取得了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北京市社科基金的佳绩。
学院的科研孵化过程包括成立“论文研讨班”“与期刊编辑部主任面对面”等活动。本学期以来,学院已举办16期论文研讨班。旨在通过讲评论文,增进学院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提高论文撰写水平。研讨班于每周二下午举行,由尹志超和副院长朱超主持,参加论文研讨班的主要为中青年教师、博士生。另一方面,学院更是为教师提供与顶级期刊编辑面对面的机会,学院先后邀请了《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多个期刊的编辑部主任与师生进行交流,分享论文撰写及发表方面的经验。“首都金融论坛”则邀请国内外资深的专家学者就金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已举办18期。
目前,依托论文研讨班,金融学院还努力建设中青年科研团队,目前初具雏形的有朱超带领的宏观金融科研团队和由尹志超带领的微观金融科研团队。每个团队分别有10多位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逐渐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围绕金融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展开研究。
学院在近年来的全美大学生数学以及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美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国赛”)中屡创佳绩。在2016年“美赛”中,学院有11个小组获二等奖,18个组获成功参赛奖。在2015年“国赛”中,参赛团队获一等奖,创我校最好成绩。
据金融学院分团委书记杨意介绍,学院之所以能在大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主要得益于金融工程系的设立、优秀教师的指导以及相关学生社团的协助。虽然“美赛”正值假期,但保险系的徐昕老师仍坚持在赛前为同学们进行培训。不仅如此,学院更是将金融建模、R语言编程等课程加入了日常课程,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高效学习建模知识及方法的平台。
如果说学院日渐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基石,那么由2010级金融工程系同学成立的金融工程协会(AFEC)就是参赛同学的助力器,不间断的培训,常规化的知识推送,无一不为同学们专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2014级国际金融2班的薛蒋光宇是我校金融工程协会运营管理部长兼副主席。他介绍说:“社团在培训中,会以‘美赛’作品为范本,一起探讨如何写作。虽然社团一届只招10余人,但我们希望能把它打造成一个‘小精尖’的优质社团。”
金融学院现有4个社团,分别对应四个专业。保险系有保险学会,金融工程系有金融工程协会,投资系有投资社团,国际金融系有股市沙龙,根据各系专业发展方向开展活动,辅助教学。
除了在学术竞赛中表现出色,金融学院在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中也尽展风采。金融学院学生会会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全校性活动。“初春游园会”就是招牌活动,每年都会根据不同节日设置不同的主题。金融学院学生会主席张雨虹说:“我们在策划前期就会去了解同学们想在活动中得到什么,做到‘同学想什么,我们给什么’,真正满足大家的需求。”
学院还设置不同工作主线,针对大一设立“生活在金融”主题,举办迎新晚会、新生班级篮球赛、宿舍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针对大二、大三设立“成长在金融”主题,活动主要以学术交流为主,开展模拟面试、论文大赛等比赛;针对大四设立“感动在金融”主题,主要回顾大学四年的生活印记,征集感动人物、感动事件,将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渗入同学的生活。
从社团,到学生会,再到分团委,学院将学生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期待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度过充实精彩的大学生活。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