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文法讲堂:聆听汉语法学之美
3月25日,文法讲堂第三讲以“汉语法学意味着什么”为主题的讲座在博学阶梯教室拉开帷幕。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特邀清华大学著名法学家许章润教授担当主讲人,法学院院长喻中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许章润便围绕此次讲座的主题引出问题:汉语法学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讲座围绕各国语言与汉语、汉语自身的发展和汉语与法律的关系展开讲解。
许章润教授演讲
许章润首先为大家讲解了各国语言伴随其经济政治等发展情况的变化过程,从17世纪到1815年的地中海文化,以及1815至1918年的英国文明,再经历1919至1945的英美共治,到今天的美国拥有无可争议的强大势力,体现出各国语言伴随着国家的兴衰而走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就如今而言,美国的语言被大约100个国家广泛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使用,这使通用英语的国家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汉语来说,虽然使用它的人口多,可是范围小,且缺乏应有的地位,在与英语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英语被普遍使用无疑对其它国家的语言包括汉语是一种抑制,一种语言的强大势力使其他语言的文明性被淹没,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演变。
紧接着,许章润为大家讲述了汉语中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许章润表示普通话被当成中国唯一的官方语言,使各种方言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普通话不能表达所有意思,而且方言的幽默感和其承载的意义也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语言是文化存在的家园,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在历史发展中承载科技法律,使得人们的内心的想法得以表达。针对汉语的讲解,许章润从日常的汉语中跳脱出来,升华了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我们讲解了中国法官的地位问题,以及中国名法典未来的发展之路。
最后,许章润说道:“中国未来法律的转型,中国法学的发展,都是我们21世纪青年应承担的重任。”讲堂落幕,喻中对本次讲堂做了总结,鼓励法学的同学们能多学习专业知识,进一步对汉语与法律进行研究,培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