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尹志超:聚焦“家庭”金融 打造“一流”学科
他走路带风、笑容温和,上起课来激情澎湃,板书常密密麻麻写满黑板;他随和亲切,有人在校园里偶遇便拦住他,聊科研、聊教学,他也从不拒绝,总能开诚布公、直面问题;他常常是向东楼走的最晚的人,每次见他不是在讲课、研讨、开会,就是在指导学生……他被学院师生戏称是“盒饭院长”,创下了一周连吃八次盒饭的纪录……
他2016年获得第二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9年,北京市启动“青年北京学者计划”,选拔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水平的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他从数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入选青年北京学者的17人之一。
他,就是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教授。采访中,他聊起最热爱的教学科研,满满都是“干货”。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期待,我们一起走近尹志超。
倾情扎根中国大地 聚焦家庭金融研究
2004年博士毕业后,尹志超选择了留在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任教。尹志超在博士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经济学训练,偏重定性分析。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作为一名“青椒”,他的科研道路一开始并不顺利。2006年,知名学者甘犁受邀回国开展经济学教育。尹志超一次不落的听完了甘犁教授的所有课程,补齐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2007年,他到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访学,如饥似渴地利用七个月的时间上课学习,进一步更新了知识体系,正式开启了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旅程。
回国后,尹志超运用国际主流的微观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一年内在经济学重要期刊《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和《中国农村经济》上接连发表了三篇论文,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对于学习经济学来说,掌握微观计量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实现了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向国际主流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研究也从此走上了正轨。”尹志超回忆道。
如果说一开始选择金融是出于兴趣,而此时的尹志超,才是真正爱上了金融学。十年前,国内的家庭金融研究才刚起步,而研究所需要的微观数据非常稀缺,在甘犁教授的带领下,他和同事们萌生了自己建数据库的想法。2010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成立,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正式启动。尹志超担任中心副主任,带着团队到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美联储学习家庭金融调查方法和技术。学成之后,亲自带着学生做田野调查,把教室搬到神州大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血采集数据。组织开展中国家庭金融调查10年,共组织5轮入户调查,累计1万名学生参加,样本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355个县1428个社区4万个家庭。这项全国性的调查填补了中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的空白,为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有了调查数据做支撑,尹志超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完成了大量关于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消费储蓄、家庭信贷、家庭支付等方面的研究,发布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在国内外顶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2015年来到首经贸后,尹志超在金融学院从零开始组建家庭金融研究团队,将研究视角逐渐投向中国经济金融实践,不断完善家庭金融的研究体系,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研究。2016年9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京津冀金融普惠报告》,将普惠金融纳入到了家庭金融的研究范畴,关注低收入人群、贫困家庭,农村家庭等弱势群体。同年,他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开始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2019年,尹志超和他的团队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关于移动支付的系列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其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
谈起在家庭金融领域的十年耕耘,尹志超不禁感叹,科研从来都没有捷径。只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稳扎稳打,不断深入,才能最终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尹志超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近五年的打磨,也已经成长为首经贸金融学院一支高产的科研团队,在学术圈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坚守育人初心使命 躬耕教学科研一线
在尹志超心目中,“教师”这个身份仍是自己最重视也最乐在其中的。他身体力行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不管多忙,上课在他日程中始终排在第一位。硕士生仇化和博士生蒋佳伶都对尹志超老师的《微观计量经济学》课印象深刻:“尹老师一堂课下来,亲手推演的板书往往写满了好几块黑板。他不喜欢死扣课本,常常活用现实中的案例,上课很生动,抬头率很高。” 尹志超也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2018年刚入职的沙叶舟老师告诉记者,尹志超会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职业规划辅导。“尹院长对我的科研、教学等情况了如指掌,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用心和关心深深触动了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学生毕业离开时,希望他们能带走两样东西:一份是闪亮的简历,一份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尹志超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三晚,尹志超都会拿出四五个小时给学生开小组会,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献、讨论工作论文、熟悉研究方法、讨论研究课题。他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引导着学生,并告诫学生:“要养成科学规范,就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推导,才能掌握好研究方法,一行一行实实在在写代码,才能熟练运用研究工具。只有基本功打牢了,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术研究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慢慢的,来旁听蹭课的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很多直言被他“圈粉”。
他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创新、在于发现。他鼓励学生做研究要建立问题导向,要善于从社会现实中敏锐地捕捉研究的选题,同时要扎根中国国情,做“接地气”的研究。他讲究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想法,更多的是从方法上和思路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精心打造一流学科 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刚接到首经贸的邀请时,面对培养自己多年的母校,尹志超也曾有过犹豫,但面对学校领导班子的信任,他最终选择接受这个挑战,来到首都北京。自此,他不仅是师者、学者,也是一名教育管理者。
“既然大家放心让我去做,那我就大胆地在金融学院做些试点。”尹志超目光坚毅地说。当记者问到改革中是否有痛点和难点,他笑了笑,说道:“困难肯定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发展,不变革可不行。变革,才有机会!”。也正是尹志超的这份坚持,给金融学院带来了创新和活力。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他带领金融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转变思路,提出“分层次培养”的要求。学院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修订了培养方案,编制了《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方案》:构建了与国际对接、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本科生的8门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国际主流的教材。2016年起,学院还创新开设了国际金融专业英文班,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学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开设了量化金融专业硕士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了金融量化交易、金融科技等相关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对金融学的兴趣,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都起到了显著作用;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学术型人才新模式,对有志向从事科研的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从本科第八学期就开始研究基础的系统训练。学院还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并给学生与老师同等的科研奖励。近年来,金融学院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连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此外,金融学院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等全校范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始终积极带头抓落实,也体现了老师们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一致认同,这也很让尹志超感到欣慰。
第五轮学科评估已经启动,一系列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金融学专业2017年入选北京市首批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这些小小的成绩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尹志超说,“古往今来,成事者总要有些情怀。我会牢记初心,也不负学校领导班子和金融学院全体师生所托付给我的使命,继续带领大家以创业的热情攻克难关、做正确的事,推进一流金融学科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