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吴天颖: 潜心钓鱼列屿归属研究四十余载

时间:2016-04-11 来源:校报 作者:朱红霞 字号:AA


吴天颖,19369月出生,195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后执教于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赴北京大学进修《资本论》及哲学。1975年调入北京经济学院,先后任副教授及研究员。1978年组建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室,协助傅筑夫老师。著有《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1932-1949)》(合编)以及《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等书,为我国古代经济史学者。

2012年,吴天颖先生所著的《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收到出版社的邀请信拟增订出版,校报编辑部就刊发新闻多次与吴先生沟通交流,并向吴先生征得一张照片,照片中吴先生站在自家书房前,那门上楹联是同窗范曾所书赠“钓岛宏文知战燹釜溪史笔探鹾煎”,而门额是“结网轩”。这楹联恰恰是对吴先生两大突出学术成就的概括,上联“钓岛宏文知战燹”反映出吴先生半生为钓鱼岛的归属考证,下联“釜溪史笔探鹾煎”则指吴先生探索四川盐业发展的变化。

结缘钓岛列屿课题开启曲折研究历程

说起吴天颖,不得不提他所著《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这也是吴天颖一生呕心沥血研究之作。他在《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自序中,曾谈及自己与钓鱼列屿归属课题的不解之缘,当时国内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奥原敏雄诸氏的宏篇妄说都对其朝耕暮耘于此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然而,在特殊年代,吴天颖研究钓鱼列屿归属问题的历程也是极其艰辛曲折。历经磨难的吴天颖返校后又遭膑骨粉碎性骨折,被派去图书馆看守书库,有幸成为天津财经学院图书馆的“编外人员”。

与此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对钓鱼列屿归属之争趋于白热化,日本时任国士馆大学讲师、随后升为副教授、教授的奥原敏雄氏,发表了大量所谓“尖阁列岛”主权的文章,其“宏论”要点为:钓鱼列屿为中、琉间两不管的“无主岛”,系1885年由日人古贺辰四郎“发现”;日本1895年“1.14内阁决议”依国际法“先占”该“无主岛”,从此成为“日本固有领土”;翌年根据《日皇十三号敕令》“和平”地编入“帝国版图”,云云。自此,日方便拿着手中1895年《1.14决议》和次年《日皇第十三号敕令》这两张王牌,开始了对钓鱼岛的攫取行动。而上世纪70年代,国内鲜有学者对此有力回应。出于捍卫领土主权和专业意识的驱策,吴天颖想从尘封历史中寻求答案。但当时,搜集获取资料以及开展科学研究都远没有现在便利。

吴天颖被“解脱”没几天,利用看守书库之便,搜集有关史料,为“保钓”做点实事。殊不知,却受到某些好事者的“大字报”诬陷和围攻。依其当时处境,自知外不量力且有所戒惧,但为民族情感和历史意识驱使,更出于学者之责任,吴天颖向当时主持我国外交工作的乔冠华冒昧上书,表示愿以业余时间整理钓鱼列屿史料备考。1971731日,终盼到外交部信访部门的佳音,并得到校内领导的支持,取得接触这一研究领域的合法地位,并于1972年完成了史料辑录《钓鱼列岛历史粉碎了佐藤之流的黄粱梦》,送交外交部条法司供参考。不久因中、日达成默契搁置这一争端而暂告一段落。

苦寻关键证据著传世之作澄清钓鱼岛之争

吴天颖查证发现,钓鱼列屿被日方以“尖阁群岛”名之,内涵极不明确。该名称其实肇源于我台湾渔民见钓鱼诸屿呈锥尖塔山形而称之为“尖头诸屿”,又几经转译而成。追本溯源,并非日本名称。19725月,为进一步考证钓鱼岛归属真相,吴天颖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历经多日查阅,终于从188596日的《申报》中,查到了关于标题为“台岛警信”的关键性证据——“台岛警信”寥寥4字,准确鲜明反映出:明清以来数百年间,钓鱼列屿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台湾的附属岛屿;该列屿危急就意味着整个台湾告警,中国告急!而这也是对日方所谓钓鱼岛为“无人地”、为日方发现一妄语的有力反击。

即便铁证如山,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方有关人士多年以来从未停止过有悖于“搁置”原则的种种“小动作”。1989年年底,吴天颖愤然请缨,获准列入中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研究课题(申请并获批经费一万元),先后历经二十余年,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舆图的爬梳整理、去伪存真,并于1993年底完成《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兼质日本奥原敏雄诸教授》一书。2012年,在写作修订此书的过程中,吴天颖因癌症被切除左肾,仍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几乎都在创作。

吴著中文版问世后,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的赞誉,钓鱼岛归属问题当已毋庸置疑。《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一书,被来新夏教授称为“吐中华民族之正气,树中华学术之脊梁,传之后世,洵为不刊之作”。1996年该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所出增订本,今年将由华语教学出版社向全球发行英、日文版。

赴“盐都”实地考查着盐史研究浓墨重彩一笔

如果说“钓岛宏文知战燹”是吴天颖学术成就的重要里程碑,那“釜溪史笔探鹾煎”则是吴天颖教授治学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7年,吴天颖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求学时就曾对井盐有所研究,在郑天挺教授的鼓励指导下,写作并于1964年发表了《论宋代四川井盐业中的生产关系》一文。1962年,吴天颖与自贡市有关部门联系,希望到举世闻名的“盐都”进行实地考察。虽在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未能如愿,但吴天颖仍坚持这项研究,并写出十余万字的《两千年四川制盐业生产关系演变初探》,但后文稿被抄,不知去向。

80年代初,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吴天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学者——四川大学历史系冉光荣副教授。1982年夏,两位副教授,分别在他们的工作单位——北京经济学院和四川大学的支持下,先后来到盐都自贡市。

在两年零八个月里,他们对以自贡为中心的产盐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足迹遍及川南、川东和川北30多县市,行程万余公里。四川井盐2000多年保存下来6万多卷盐业历史档案,仅自贡市就达2万多卷,占总数的1/3。他们查阅档案,实地考察,访问口碑,整理研究,198410月初,为70万字《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1732-1949)》一书撰写的20余万字的《引论》全部脱稿。而为了完成这部专著的统校工作,吴天颖整整校对了70天。力求达到准确无误,他夜以继日,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终于在这一年的1227日深夜校完了最后一个字。校完后,他如释重负,一觉竟睡了30个小时,不吃、不喝,喊也喊不醒。

1986年,在北京市首次举行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会上,《自贡盐业契约选辑·引论》被评为优秀成果奖,认为此书是作者通过考察写出的著作,把广泛搜集整理出的盐业历史档案及口碑资料,同研究历史文献结合起来,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值得倡导的学风。同时,分析研究有理论深度,内容丰富,撰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当前中国盐业经济史的最新成果。

“结网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向吴天颖教授征得的照片中,吴先生背后书房门额上有“结网轩”三字。吴先生曾解释,“‘结网轩’取自《汉书·董仲舒传》中所引古人格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空空羡慕,不如动手去干。”而这正是吴先生一生注重实干做学问的宗旨,吴先生追求学术的脚步也从没有因为一时的荣誉止步不前。

来新夏教授提及,“1998年,《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日译本问世,海内外学者皆以此书为伸张正义,义正词严之力作,而天颖并不就此止步。十余年,蛰居蜀中,一无旁骛,继续钻研钓鱼岛问题,锲而不舍,重加增订,终成新篇。其致力钓鱼岛研究,迄今40余年,精研不息。年逾古稀,犹奋力于笔墨,挥巨椽以卫社稷。”

在四川井盐的研究上吴先生也是如此。《自贡盐业契约选辑·引论》的获奖和学术界同行的赞扬声,丝毫没有使吴天颖感到满足,反而增强了他的紧迫感,还要在科学的道路上更加奋力攀登。吴天颖继续深入研究,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继《历史研究》后,又发表了《中国盐业开发史二三事——〈中国科学技术史〉补正》一文,与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商榷,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本文初稿送请吴先生修改时,他表示:“值此60周年校庆之际,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就个人而言,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首经贸人,要对得起纳税人给予我的退休金和津贴。”

(本报记者朱红霞根据《我们共同走过》中收录的吴天颖《气冲剑匣笔扫游魂——〈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增订版)出书过程》以及张亚平《一位铮铮铁骨的中国学者——吴天颖印象》等文章编辑整理))

(原载校报第493期)

关 闭
打印 编辑:杨俊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