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回眸红庙 再忆坎坷建校历史

时间:2016-09-21 来源: 作者:党委宣传部 字号:AA

【题记】在红庙这片颇具色彩的京华一角宝地,自1955年初,破除神坛,便开始了建学府殿堂的坎坷曲折历史。回眸俱往,往事钩沉,牵引着无数与之共命运人们的神经,也曾风雨交加,也曾东风和煦,但始终以不卑不亢的姿态砥砺前行,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也为祖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今,我们继续与红庙共同前行,书写着更多的精彩故事与华美篇章。

与“红庙”结缘

红庙已无庙,菩萨平化沙。

庙倒高楼立,广把学子纳。

“劳动”习精要,入门启知闸。

业毕各归去,效力更添花。

这几句顺口溜,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北京一个角落——红庙地区的变迁。而今,“红庙”这个名称已成为我校红庙校区地址、公交车站站点、部分居民小区用名。我校红庙校区大门内的数株古树即红庙旧迹,庙址即过去师生用餐的食堂。寺庙围墙圈起来的庙门,就在食堂门前过道中间。大门前的老树见证了红庙的前世今生。

据说,慈云寺往西至西大望路,朝阳路往南至热电厂,这一片地方,原为红庙村。西大望路、朝阳路相交处的路口西南角,旧时有庙,就是红庙。红庙村因庙得名。红庙,原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名称。据调查,此庙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私建。占地四亩三分,有房屋四十五间,附属耕地二十二亩五分。大小泥像四十座,小铜像十四尊,小木像八尊。北京有许多座红庙,是供奉三国关羽的,都是关帝庙。还有白庙、高庙,也是关帝庙,凡围墙是红色的叫红庙,围墙是白色的叫白庙,高庙是因所在地址较高而得名。

我们这座红庙则指红围墙的关帝庙。庙门里设有弥勒佛座,往里走是菩萨殿。两边为僧人生活用房。这座庙与其他寺庙略有不同之处,既有尼姑,也有和尚。尼姑当家作主,从事佛法法事、接待居士信徒等活动。和尚操作炊事用膳、庙内环境清扫、庙外小菜地种植等事务。僧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靠信众供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红庙校区是原北京经济学院及其前身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和实习工厂校址,经历坎坷建校历程,为国家辛勤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劳动与经济管理人才。

20世纪50年代原北京劳动学院校门

1954723日,劳动部召开的第五次办公会议提出了要在培训司开办的技工教育培训班的基础上创办一所技工学校的建议。195412月,国务院同意劳动部在修建技工学校的同时修建劳动干部学校。两校同一校址建校。

19551月,学校校址选定于东郊区红庙村。京通公路以南修建办公教学大楼、礼堂食堂、实习工厂等,路北修建眷属宿舍与学员宿舍。是年春,让僧人们还俗。尼姑被介绍到东四地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和尚则留下来做杂务事。随之推倒红庙围墙、殿堂菩萨,平整土地,开始建校工程。

建校的坎坷历史

19559月,劳动部决定劳动干部学校、实验工人技术学校于19562月开学。1955年,劳动部选定以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一局(东北兵工局)、沈阳211技术工人学校为主体成立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19562月,211技工学校整体迁来北京并改名为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并于2月下旬正式开课。同年2月,北京劳动干部学校招收学员510人,学员为全国劳动部门抽调的劳动干部,分为劳动保护专业、锅炉检验和劳动经济等培训班。学校的第一代教师主要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劳动专修科和劳动部劳动保护培训班。19559月,陈达、袁方、任扶善、张绪生等一批骨干教师调入北京劳动干部学校。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访问原北京劳动学院

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和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在1956年至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招生和培训规模发展很快,除正常按计划的教学活动外,还承担了一些国有企业和外省的委托培训任务。由于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资源的发展相对滞后,教室、设备、教学人员紧张以及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两个学校因在同一校址,同一校舍办学,经常因为场地和设备的使用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581月,劳动部党组决定,将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和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合并,建立统一党委,校名定位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改为北京劳动干部学校的中学部。同年8月,劳动部党组会议决定,在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和原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合并额基础上建立北京劳动学院。11月,北京劳动学院正式成立,隶属于劳动部。

19603月,北京劳动学院党的关系由劳动部机关党委领导改为北京市委领导。19621月,根据中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高等教育部决定停办北京劳动学院,将机械制造和热能动力两个系划归北京机械学院,其余劳动经济和劳动保护两个系办至学生毕业为止。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见到成效。同年111日,国家物资总局会同中央劳动部向国务院提出在北京劳动学院的基础上创办北京经济学院,在保留劳动经济系和劳动保护系的同时,增设物资管理系。同年2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工程经济学院。北京工程经济学院以原来裁撤的北京劳动学院为基础成立,主要培养物资管理技术人才,以国家经委为主,由国家经委和劳动部共同领导。同年67日,国务院批复将北京工程经济学院改名为北京经济学院。但后遭受特殊时代背景影响,19696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物资管理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停办北京经济学院。同年10月,北京经济学院由物资部主管,外迁至息县物资总局“五七干校”。19707月,学生毕业离校后,物资部宣布撤销北京经济学院,并在河南息县建立“五七干校分校。

后经学校教职工不断努力及考虑到学校建设不易,以及北京市经济开始恢复和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19737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科教组、工交城建组、计划组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呈送报告,申请恢复筹建北京经济学院。同年104日,北京市革委会向国务院申请筹办北京经济学院。同年1123日,北京市委教科组、教育局领导吴景琨等召集部分高校负责人,并在会上宣布北京市革委会的决定:由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四个部的经济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计划统计系)和原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部分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新的北京经济学院,并开始筹建工作。

19741月至4月,北京经济学院筹建小组开始了紧张而繁重的恢复重建工作,并于422日,在学院礼堂举行重新组建的北京经济学院成立大会,会上宣传读了北京市革委会《关于建立新的北京经济学院的决定》。

1978以来,著名中国经济史学家傅筑夫、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孙敬之等名师名家来院工作,为我校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朱红霞、殷晶晶采访并根据张光洪、章华等文章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志编辑整理;封面素描:富蕾)

关 闭
打印 编辑: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