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 枣林前街“灰楼”往事

时间:2016-07-12 来源: 作者: 字号:AA

“灰楼”,是指北京市西城区枣林前街68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原北京财贸学院的教学楼,从1958年“灰楼”启用,到1988年“灰楼”出让,整整30年。在这30年里,师生们每天的早操、用餐、上课、集会和课外阅览、文娱、体育等活动,全在这片被称之为“灰楼”的校园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照片上看,“灰楼”既是校门口,又是一幢楼。它在花瓣重叠,团团粉白和青枝绿叶,节节攀升的掩衬下,是静静的,又是凝重的。据测算,它有抵抗8级地震的承受能力。楼体大而庄重,一进楼就让人感到宽敞、豁亮,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教学楼。除了有必不可少的各类大中小不等的教室外,还有实验室、听力室、录像室、阅览室、资料室以及各级各类机关和服务机构等,如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医务室、理发室、洗衣室、男女师生的浴室等等,可算是“应有尽有”。各系也都有各自的办公室、资料阅览室。图书馆设在地下一层;各种器材、物品库就设在地下二层。在每层楼的最西端,由西向南的转角处,都有一个宽阔、开放性的圆柱大厅。每到课间休息时间,总有同学们在大厅里跳绳、游戏或排练节目。各大厅的地面,光洁、明亮,一尘不染。


北京财贸学院大门

走出一楼大厅的中南门,就是学校的操场了。它是由“U”字形楼体的东端,接通从北向南的学生大食堂和南端由东向西,由不同功能的多间库房合围而成。虽然没有足球场地和400米跑道,但也有三个篮球场地和一个排球场。班级间的拔河比赛等,都常能引来围满观赛的师生。此起彼伏的加油声,回荡在操场的上空,颤动着楼前那排一棵棵压满粉红色花蕾的枝条,好像也在向竞赛者们点头频频,助兴连连。


北京财贸学院操场上的集体舞

学生大食堂也是个多功能体。为了能同礼堂兼用,当时的教师们亲手垒土砌砖,建起了一个半圆形的大平台,既是主席台,又是演讲台。每逢节庆或典礼活动,还可做表演节目的大舞台。全校师生大会等重要活动通常在这里举办。不能进入主场的同学们,都在各自的教室里,通过闭路电视,共享盛会。

这憧“灰楼”,从50年代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时期、60年代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时期、70年代的复校建院时期一直到80年代的征地扩建时期,承载了北京财贸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很多记忆。 

50年代的早期“灰楼”

50年代,北京市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进程,也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大发展的新高潮。北京市财贸系统,急需培养一大批中基层领导干部,北京市计划将当时财贸系统各局、行、社所属的干校、训练班、职工学校进行一次大整合,决定将当年的6个单位自19586月合并成立北京财贸干校,使其成为北京市财贸系统、各级各类财贸干部的培训中心。“灰楼”就是为培训财贸干部而建造的。当年为了给学员安排宿舍,教工们逐室叠被铺床,书写欢迎标语,灌满开水的暖水瓶,并逐室配齐。此外,师生们还积极参加实习基地建设、绿化建设、十三陵水库建设,创建红旗一条街等多项活动。这些学员经过培训,有的回到单位,委以重任,有些调到新单位担任领导干部等。

北京财贸干校除培训中层领导干部、各级各类干部外,还招收了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学员从入学开始就算是正式参加工作。经过培训,分配到北京市商业、供销、财政、银行、粮食和服务部门,为财贸系统输送了新生力量。

6070年代的中期“灰楼”

1960年,根据北京市批复,同意建立北京市财政贸易中等专业学校,1960年秋季招收专业班学生600人,招收预备班学生400人,共计1000人,主要培养商业经济、对外贸易、计划统计、财政银行、粮食保管加工和各种商品保管检验方面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

60年代初期,各科专业教师,积极深入业务部门,了解、熟悉生产、流通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拿到实际工作岗位去接受检验,再将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和学到的实际操作过程,概括归纳成理论,在课堂上演示和讲解,使理论同实际得到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操作动手能力。因此,每届毕业生都深受业务部门的欢迎。中央和北京市召开专业会议,也都邀请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出席。到会的学校代表,同各省市或各区县出席会议的代表一样,接受大会秘书处发放的全套文件。带回的文件在教研室内传阅学习,使教学内容能同业务实际更好地结合。在全国各省市的财贸中专通用的专业教材中,有许多是委托北京财贸学校教师参与编写的,由于这些教材在全国发行,也在全国扩大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

70年代初,部分高校已试招生。1972年,北京市财税局提出筹建北京市财经学校的意见,北京市财经学校具有干训和中专的双重性质,担负着为北京市工交、农林、财贸3个系统培养财会人员的任务。1973年以北京财经学校名称恢复招生,学制为三年。

由于学校的恢复办学,调回来的教职工和招收来的学生,都以兴奋无比的激情投入工作和学习。北京财贸学校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北京财贸学院。并于当年招收了建院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80年代的征地扩建时期

进入80年代,随着考生的逐年增加,限于学校原有的规模,每年只能招收300350名考生,在报考北京财贸学院第一志愿的考生中,只能录取四分之一左右。在校生仅能维持在12001400人左右,这显然已严重制约了学校当年的招生能力。尽管已在原有建筑的顶层,整体加建了一层楼,其建筑面积也仅增至1.6万平方米,它的校园占地,还只是那16.5亩地。这时的学校,已开始在周边的近邻想办法了。学校利用附近的几所中学,租用教室来上课,租用库房来存书。还要租用宣武体育场来强身健体。到了1987年,随着逐年招生累积,当年各类在校生已达1300多人,比80年代初期,整整翻了近一倍。即使只招走读生,也减少不了学校的压力。因为这时的学校,已无潜力可挖了,周边的近邻也无多余的空间可租用了。当时的学校在“超负荷运转,高密度膨胀”的情况下,已经到了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  

为了扩大校园面积,学校将“灰楼”出让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取得的出让资金在丰台区花乡建立新校舍。根据协议,北京财贸学院于198891日开学前腾空“灰楼”。于是,1200多名本科生,600多名教职工,携带上千吨的办学设备,20多万册图书,临时迁址到房山县窦店,利用部队留守营房临时搭建校舍。

经过三年左右的紧张施工,1991年,全校师生又告别了租用的军营,迁进了占地236.5亩,拥有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校址,关于“灰楼”的美好记忆永远定格在了师生的记忆里。

(记者张佳宁根据原北京财贸学院怀军《忆“灰楼”》整理)

关 闭
打印 编辑:杨俊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