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让校旗在老山阵地上飘扬 —记我校85届校友张斌

时间:2016-06-14 来源:校报 作者:记者 殷晶晶 学生记者 李天怡(撰稿) 字号:AA

从射孔投入一束阳光/带进来我长时间的渴望/我竭力半弯起身子/用眼睛和心灵品尝/噢,真的怕哟/它立即长出翅膀

为了战争才有人住进猫耳洞/为了消灭战争才有四方的射孔/洞虽小却充满战士的心愿/孔不大却射出仇恨的火焰/于是,旭日冉起于东海/便有了小孔宁静的光芒

终于我明白了/常年蹲洞的份量/当太阳高高升起/我们奉献热烈的渴望/交给了共和国界边/那条条永不屈服的脊梁

这首带着硝烟味儿的诗题目叫《猫耳洞的阳光》,是我校85届校友张斌在老山前线代职见习,在炮火硝烟中蹲守猫耳洞时的所思所想。1981年,张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首经贸前身——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毕业后放弃了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参军入伍,并成为石家庄陆军学校大学生队学员。19868月,张斌跟随兰州军区第47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把北京经济学院校旗插上了老山主峰。

两次转折为理想 一心只为上前线

张斌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从小张斌就喜欢一边摆弄父亲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边听老人家讲打仗的故事,“我喜欢‘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生活,特别尊重在部队大院里遇到的伤残军人和烈士家属,觉得经过战争生死考验的军人挺神圣的。”


在战斗间隙,张斌(右一)为战友辅导文化课

1981年,张斌考入北京经济学院,他身体素质极佳,有体育特长,被选拔进了学校田径队,后又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屡破个人记录。张斌的大学生活简朴而充实,除了学习和日常训练,他喜欢素描、写作、郊游、读将帅传记。他还是个地道的排球迷,曾为当年学校男排先后战胜北大、清华等名校队夺得“五四杯”冠军激动得睡不着觉。

19857月,张斌的毕业分配意向是北京市人事局,深受军人家庭氛围的熏陶,喜欢挑战的张斌坐不住了。他想,20多岁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开始转型,从地方大学招收学员,让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年投身国防建设,推动部队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张斌决定报名参军,他认为参军是挑战与机会,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成功的突破口。来北京经济学院选拔学员的是石家庄陆军学校,良好的在校表现,加上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练就的过硬身体素质,让张斌成为北京经济学院唯一一名被选上的大学生,却也是当年学院唯一分配在外地的毕业生。

当年9月,张斌注销了北京户口,带上行囊和录取通知书,只身踏上去往石家庄的列车,他将在那里完成为期一年的学习。报到后,他被分到一区队,并因综合表现优秀而担任班长。

张斌在军校期间,中越边界战争已经持续了几年。张斌的学长中有人奔赴前线代职,他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那年中秋之夜,我们全体干部学员,庄严地集合在学校四楼,面对南方,向前线将士致以崇高的军礼,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懂了以生命和热血为基础,以奉献和牺牲为内容的属于军人的骄傲。”

在军校期间,张斌训练刻苦,成绩优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张斌迎来人生第二个转折点,按计划他应被分配到北京卫戍区,过上安稳生活。可是,前线战事正酣。“我当时就想和战友一样,经历战火洗礼成为真正军人。”张斌背着家里人,一次次向军校递交了请战书。当年报名参战的学员有1000多人,很多学员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向组织递交了血书,最终优中选优,张斌便是其中之一。 

一面校旗寄思念 百米堑壕显忠诚

出发前,张斌和战友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强度、超负荷、多课题的临战训练。每天不是越野长跑,就是各种武器操作训练;不是军事理论学习,就是边境常识普及,还要观看边境作战的影像资料。

校旗在老山主峰上飘扬

封闭训练结束,参战人员有几天假期。张斌特意回到北京经济学院向老师、同学们告别。时任劳动经济系副书记的梁秀萍回忆,张斌有个心愿,就是希望把校旗带到前线,表达学子们对前线将士的钦佩和支持。为此学院特意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壮行仪式,校领导代表全校师生将绣有“北京经济学院”的校旗赠送给他。1986810日,时任北京经济学院副院长臧吉昌、学生处处长万敬坤和梁秀萍三人来到车站为张斌送行。

历经数日,张斌抵达了祖国边陲小镇文山州麻栗坡县。当天晚上,没有休整,张斌便和战友悄悄摸上阵地,“路两边都是灌木丛林,伴有零星的枪炮声,部队禁止说话,不能掉队,为防止踩雷,须踩着脚印走,遇到暴露地段,必须快速通过。”

刚踏上阵地,放下背包,他们就遇上越军特工人员的偷袭。“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不时有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天很黑,我们只能通过枪声和爆炸声,来判断敌人的方位和数量。在扔出第一颗手榴弹之后,我的身体也好像不受支配,只想着要消灭敌人。”经过数分钟的激战,张斌和战友击毙击伤多名敌人,打退了他们的进攻。“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实战。”张斌说:“我代表了北京经济学院、北京卫戍区和石家庄陆军学校,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张斌在老山作战的5个多月里,参加大小战斗50多次,荣立三等战功。

中越边境,是丛林密布的茫茫大山,敌我两军阵地犬牙交错,双方的个别哨所都潜伏在密林和猫耳洞当中,虽难以展开大规模的集团作战,但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我们的阵地在老山主峰左翼海拔近千米的山脊上,是一个长100多米的‘U’形堑壕,哨位由猫耳洞连接,距此30米的深沟处,还有越军特工队,每到晚上他们就出来捣乱。”猫耳洞,是用波纹钢和沙袋垒起来的类似猫耳朵形状的藏身洞,通常高不过一米,宽不过两尺,人不能站立其间,有的甚至不能躺下休息,只能抱枪蹲坐,经常一蹲就是几个月。老山雨季天气闷热,山林中蚊蚋成群。张斌说:“蚊子个头挺大,三四个就是一盘‘小菜’,它还能隔着军用雨衣叮你。”洞内老鼠横行,肥的像猫,还有各种说不清的味道,令人窒息。遇上洪水暴涨,军需送不上来,断粮、断水十几天,只能靠喝雨水、吃野菜度日。

战争是残酷的,但不打仗的时候,战友们最高兴的就是收到家书,分享彼此的快乐。张斌时常向亲友汇报自己的情况。前线没有信纸,张斌就地取材。以至于同学们收到来信,取出的竟是各色包装纸,背面有他密密麻麻、遒劲有力的字迹。

作为见习排长,张斌所在的“天德山英雄连”战士年龄最小的不到17岁,“当完兵打完仗,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回归社会,面对生活。”为了丰富战士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学习,张斌在前线办起了“阵地图书俱乐部”和“猫耳洞法律函授班”。

张斌说:“战士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我就写信给同学,让他们给我寄来一些通俗易懂的图书和杂志等。”后来书多了,张斌就腾出一个猫耳洞来,把书编号,整齐地放在里面,改造成一个“战地图书馆”。后来,张斌发现,关于法律方面的书籍特别受欢迎,他就让好友寄来法律专业书籍。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张斌写信请教好友,再解释给战友。这活跃在信封里的法律课堂,被战友们称为“猫耳洞法律函授班”。周边阵地也纷纷效仿。

来到前线2个多月,张斌陆续请官兵们在校旗上签下名字。10月初,老山主峰的战友听说了“阵地图书俱乐部”的事,也希望读书来充实生活。于是,张斌背着几十本精心挑选的图书上山了,临走前还特意把校旗揣在怀里。历经艰险登上老山主峰后,他在纪念碑前,展开校旗。迎风飘扬的旗帜见证了张斌在老山的艰苦岁月和卫国戍边的铮铮铁骨。

12月初,张斌代职见习期结束,撤出老山,回到北京,把满是前线将士签名的校旗和他的作战钢盔捐赠给学校,完成了“把校旗带回来”的光荣使命。

关 闭
打印 编辑:杨俊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