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杨泗霖:拾忆安全工程学科的开创故事

时间:2016-04-07 来源:校报 作者:张佳宁 字号:AA

杨泗霖,教授,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并于同年到北京劳动干部学校任教,历任劳动保护系(后改名安全工程系,现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研组组长、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2005年退休后至2011年被聘为校教学督导专家组专家。

1956年成立的北京劳动干部学校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现今的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就是在北京劳动干部学校的劳动保护教研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19562月,由劳动部直属的北京劳动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并设立“劳动保护”“劳动经济”和“锅炉检验”三个教研室,分别对应劳动部所属的劳动保护局、工资局和锅炉检验局,这样既可以有的放矢的为劳动部培养干部,也保证了学生的毕业去向。这三个教研室当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学员100人,学制为一年,共招收两届学员,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劳动部门和产业部门在职干部中抽调来的。

195811月,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下设4个系,其中,劳动保护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培育安全工程师的摇篮。

学院升格 不能被遗忘的锅炉检验教研室

1958年,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原来的锅炉检验教研室被裁撤,新成立的劳动保护系考虑到锅炉安全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在这个劳动保护系新增了一门课程,叫《锅炉安全技术》。现在虽然鲜有人提及锅炉检验教研室,但它却不应被校史遗忘。

当年,劳动部专门从上海请来了两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这两名老先生在解放前“名震上海滩”,上海的各大工厂会高薪聘请他们对锅炉安全进行检验,老先生用锤子敲击铆钉进行检验后甚至可以给出锅炉的安全使用期限,当时这种技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两名老先生每人负责上海的一个区域,非常受人尊敬。为使两名教师安心工作,学校为他们安排住在宽敞的家属宿舍,并配有专门厨师做上海菜,待遇优厚。

图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劳动干部学校金工教室场景

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好奇走进锅炉检验实验室,发现他们的实验室中竟然只放着鼓鼓的三大麻袋锤子,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实验工具。原来,老先生在讲完理论知识之后,会让学生们穿上密闭的工作服,每人拿个锤子来到工厂的锅炉房对锅炉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进行诊断,通过用锤子敲击铆钉“听音辨识”等方法来传授知识和经验。随着后来铆钉锅炉逐渐被焊接锅炉取代,锅炉检验方法也逐步演变成对焊缝的“探伤”(仪器探伤、磁力探伤、射线探伤等),这样,用锤子敲击铆钉的方法就用不上了,授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当年的锅炉检验教研室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锅炉检验方面的人才,为安全生产做出了很多贡献,后来,《锅炉安全技术》与《电气安全》《起重机安全》成为了劳动保护系最主要的三门专业课程。

涅槃重生 走出校门赢得社会赞誉

1963年,北京劳动学院改名北京经济学院,归物资部领导,之后,物管系蓬勃发展并招收了大量学员,因为当时物管系缺少理工科教师,所以在1964年,包括我在内的多名专业课老师被调到物资管理系任教。

1966年到1973年,全校教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1973年,原北京经济学院全体教工从河南省罗山县的中央物资部“五七”干校返回北京,成立新的北京经济学院,并划归北京市所属。此时,劳动保护系的教师大都调离或借调到外系,劳动保护系只有边成增副主任和其他三位老师。劳动保护系因此陷入低谷,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每周政治学习时,四名老师来到操场围坐在一棵大树下学习,被称为“劳动保护方面”。那时候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新闻在当时广为流传,是说当年河北遵化西铺村非常穷困,为摘掉贫困帽子,该村党支部一班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动员23户贫农办起仅有“三条驴腿”为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劳动保护系的四位老师中有一位跛脚老师,于是劳动保护系被戏称为“三条半驴腿”。

图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制图教室

从“五七”干校返京后不久,我和被借调走的几名老师为了振兴劳动保护系,纷纷从物资管理系返回劳动保护系。我们深入工厂跟工人共同劳动,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水平。每天很早起床,自己背着教具、挂图,带着自己准备的教材,急急忙忙吃口早点,就跑到校外给机电局、化工局等局的电工、起重机司机、锅炉司机、焊工等培训安全课程。每期培训班35天,一天8个小时,这种状态从1973年开始持续了一年多。培训课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积累了声誉,很多部门闻名前来,排着队请我们去讲课。此外,全体教师参加了北京市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入企业之后,发现了很多安全技术方面的弊端,工伤事故严重,很多企业职工患有职业病,教师们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企业方面和上级领导的肯定。走出校门的第三个重要举措就是劳动保护系组成两个科研项目组,承担北京起重机器厂铸工车间炼钢电弧炉排烟除尘项目以及北京印铁制罐厂喷涂车间喷漆尾气净化处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教师,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院领导充分肯定了劳动保护系教师在边成增带领下取得的丰硕成绩,并做出决定:将劳动保护系独立出来,不再依附于劳动经济系,并且于1975年招收了一届工农兵学员。

突破困境 安全工程专业写入招生目录

1985年,国家教委起草了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目录,只有列入目录的专业才能招生,此时,安全工程系又遭遇了一次很严峻的挑战。

其实在学术界较早就有关于劳动保护学科与安全工程学科的争论。首先是一部分人认为劳动保护是一项工作,也有人认为是一种行业,不能作为一门学科;其次,由于该专业属于工科性质,学生毕业后评中高级职称时,无此技术职称系列;还有的学生在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也会遇到限制。因此,学校在1984年劳动保护系改名为安全工程系之前,曾一度将其称为“劳动保护工程系”,后来学术界经过不断争论并借鉴国际惯例,将该系改为安全工程系。虽然经过这些努力,但不幸的是,1985年公布的招生目录草案中并没有安全工程专业,此时,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和学校等相关方面都非常着急。院系领导与有关部门积极反映、沟通。时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的刘潜在当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刘潜曾向钱学森求助,得到了钱老热情地帮助指导和建议。

在招生目录正式颁布的时候,安全工程专业被列为试办专业;1986年之后,安全工程系逐步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1992年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定为一级学科;2005年,我校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挂牌成立。在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影响下,安全科学学科从创建到发展,不仅在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并且在国内的社会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150多所院校设置有安全工程系或专业。

 

采访手记

聆听长者话语,拾忆峥嵘岁月。安全工程系的开拓者和继承者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一步步创造着安全工程学科的历史。他们从“三条半驴腿”起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甚至教材都无从借鉴的情况下,发展到目前首经贸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三个硕士点,十几个实验室的繁荣场面。

他们对学科的贡献比比皆是:1977年,前辈们经过不懈努力、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完成了第一套“劳动保护丛书”,深受工矿企业的欢迎,为技术工人和技术安全干部提供有力指导;1991年出版的“安全与卫生工程系列教材”,适应了几十所院校专业建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充实提高,安全工程系列教材(5部)荣获高教部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是当时全国安全工程系的唯一获奖教材。由于这些前辈对该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杨泗霖教授在内的多位教师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殊荣。

但他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大批的安全工程方面的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安全工程师,一些供职于国家重要部门,但更多的却是分布在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普通职工。

值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庆60周年之际,杨泗霖教授希望每一名学子都能牢记这段历史,传承老一辈教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辜负老一辈安工人对安全工程学科的殷切期待,秉承着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走向工作岗位,无愧于校、无愧于心。

关 闭
打印 编辑: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