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记忆】首经贸博士点从零的突破到硕果累累

时间:2016-09-28 来源:校报 作者: 字号:AA

【题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数量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该专业在1998年申请博士点成功,为我校博士生培养打开先河,并在1999年经由北京市教委批准确立为我校的重点建设学科。信息学院建立初期的名称为经济数学系,该名称一直用到1986年,从1987123日后,改为经济信息管理系;1994年,又改名信息管理系;19997月,信息管理系和计算中心合并成立信息学院。在成立至今的18年间,该专业培养了大批数量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并带动学校一、二级学科发展壮大。博士点的建立离不开学校几代领导及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追根溯源,我校申博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筹备:申请成功离不开前期积淀

早在19748月,经学校领导批准,我校经济数学系成立了经济数学系筹备组,薛英任组长。数量经济学专业包括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对策论等分支。薛英在1974年,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经济学缺少经济预测,要用计算机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的概念。开始在我校发展计算机专业,把计算机手段和经济预测结合起来。

我校是国内最早从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的单位之一。19731974年的一年间,靳向兰教授、张国初教授和刘希莹副教授及中科院、人民大学的学者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着手编制我国第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1973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包括61种实物产品,在当时为研究宏观经济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靳向兰回忆说:“在国家统计局、中科院运筹所陈锡康的带领下,课题组经过仔细调查研究,而编制出我国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次经历对我以后授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给学生解释模型的时候心里更有底。毕竟这些模型是我和专家组一起研究过、用过。”

1980年,由我校教师薛英、靳向兰、张国初等共同编写的《企业管理程序设计与数据管理》一书,成为国内较早的一本企业数据管理书。几位老师也在丛书编写以及前期积累中,成为经济数学系的骨干力量。于是,在各方面条件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校于1978年正式成立了经济数学系,任王光兆为系主任、薛英为党支部书记,下设经济数学和计算机两个教研室。1985年,以陈锡康、黄叔武、胡旭呈、汪显增和张国初等5人作为申报教师,为我校申请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于1986年,我校经济数学系数量经济学专业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权。

尽管我校经济数学系于1979年成立,但是师资力量仍需加强。薛英为了发展经济数学系,挑选了一批数学或物理基础好的老师接受计算机知识培训。因为当时学校还未大批量引进计算机,老师们都要去北京工业大学上机学习、去吉林大学学习编译软件等。经济数学系还组织了老师赴美、日等国以及全国范围内优秀的大学深造,接受当时行业内最领先的知识和技术。不但如此,经济数学系还联系了社会科学院相关专业的很多专家学者来为教师授课,加速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有志者事竟成

1998年前后,学校把申请博士的重点放在了相对发展比较早的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和劳动经济学院的“劳动经济”两个专业上。当时信息管理系的“计算机应用”和“经济数量分析”正好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劳动经济”两个专业的现代化研究中,因此当时学校组成的这两只申博队伍中也吸收了信息管理系的相关教师。

信息管理系虽然没有成为当时学校申请博士点的主力和重点,但是,系里的老师们却认为应该尝试一次。于是,时任信息管理系系主任王利在确认申报不会影响其他专业申博的情况下,开始着手信息管理系的申博工作。在动手比较晚的情况下,如何挑选专业是首要问题。当时,信息管理系有2个硕士点,分别为经济信息管理和数量经济学。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有本科、硕士;数量经济学有硕士点但没有本科。虽然早年有本科经济数学,1992年被教育部认为不好分配而取消本科。

基于当时的学科发展形式,系里倾向于报数量经济。后来担任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的林寅老师,建议先找李京文和乌家培两位专家进行评估。李京文当时是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曾在北京经济学院工作过,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乌家培更是我国数量经济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后来调到国家信息中心担任副主任,更重要的是他是我院建立数量经济聘请的专家之一。这两位专家又都是上一届国务院学位评审组的专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于是,王利、王文举和林寅3人首先就找到了乌家培老先生。乌老不但在申博方面很权威,而且对我校院系设置情况很了解。乌家培明确支持申报数量经济学:“你校数量经济学专业底子厚,在全国高校起步都是早的。”他同时又准确地分析了另外两个专业的优势和缺点,并提出了在必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支持。乌家培的谈话分析透彻,大大增加了王利一行人的决心,李京文也对乌家培的话表示同意。

为了不影响全校性申请博士的进程,信息管理系决定独立高效地完成申博工作。首先,学院经过研讨确立了靳向兰、林寅和韩立岩三人为申博三个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随后又确立了“计量经济”、“投入产出”和“经济系统分析”三个研究方向。当时为了增加申请的成功率,申报材料几乎融合了全院所有老师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三位带头老师都在各自的相关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当时国内研究中有一定的优势。以靳向兰老师主要负责动态投入产出方向为例,她早在1985年就开始带数量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曾经带领40多名同学到针织厂等实习,研究北京市经济发展投入产出,参加编写的教材《投入产出分析》一书,并获得1992年全国优秀教材的嘉奖。不但如此,她还参加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等很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自己的奋斗和与业内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具有了较高的专业素养。最后是组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

数量经济学博士点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从左至右韩立岩、林寅、靳向兰)

在申请博士点的过程中,所有相关教师都积极配合。因为当时信息管理系有一半的人是研究计算机的,与数量经济学的关系很小,所以显得人手更加紧张,每个人都高效工作。直到今日,靳向兰老师还小心翼翼保存着当年的申请材料。整整一大本申请表格和所需资料,靳向兰老师都是亲手抄写的。这还只是申请博士点琐碎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1998年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权批文

1998年的全国博士申请程序已经与之前有了非常多的变化。以往的博士点审批是对每一个独立申请的博士学位授予点进行评议。而1998年,则是先对每个申请博士的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再去评估博士点专业方向的审批。我校经过多方努力,首先通过了学校考核这一关。然后专家组对我校的各申报专业(企业管理、劳动经济和数量经济)方向进行审批,最后确定了数量经济学专业为我校第一个博士点。这一决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校博士点零的突破,为之后跻身国内一流财经类大学提供了保障。

蓬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002年,为了更好地发展我校一、二级学科建设,学校决定将数量经济学专业由信息学院转到经济学院。经过18年的发展,我校数量经济学博士目前处于国内相关领域前列,并且在国内相关领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60余名博士生。

田新民教授从1996年到我校任职以来,一直从事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与数量金融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将近有20年。田新民教授用“拓荒”一词,来形容初期建设的艰难。在博士点设立的第一年,只有三位博士生导师,教学工作以及学科的设置都尚未成熟,只能在不断探索中艰难前行。为了保证授课质量,在最初设立时,有的课程被安排到处于该专业国内顶级水平的社科院,和其相关专业的博士生一起上课。经过将近两年的学科建设后,师资队伍和学生数量都初具规模。2000年,我校数量经济学专业被评选为了北京市重点学科。

自博士点获批以来,我校在数量经济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都硕果累累。王文举教授在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碳市场成熟度、市场机制完善及环境监管政策研究》,林寅教授在200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分布式SWARM及其在中国经济仿真中的应用》等,对于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历次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中,王文举教授、郝梅瑞教授、纪宏教授、廖明球教授和田新民教授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支科研教学队伍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等国内重要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

“十三五”期间,数量经济学科将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数量经济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促进国际国内人才的融合,提升学科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二是继续强化学科特色。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方面,努力争取一流科研成果,强化博弈论与经济计量、金融计量、动态投入产出等特色方向,围绕特色方向,加强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提升为社会服务的水平。三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生源、人才培养方案、授课、教学实践、科研平台和论文写作等方面严格抓起。要以能力培养为先导,建立科学的体系,要形成适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万陈芳撰稿,封面素描:富蕾

关 闭
打印 编辑:冯缘 浏览次数: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