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傅伯杰院士等四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1031日上午,我校主办的2015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傅伯杰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举措》为题,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以《关于创建“人文森林学”和实施“人文森林工程”的建议》为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徐刚以《中国自然文学的特点和使命》为题,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碳汇与碳交易》为题,分别做主旨报告。

傅伯杰: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傅伯杰在报告中,首先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以人地关系和谐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关系的和谐。

他结合我国国情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城镇化将增加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农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生态与环境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破坏影响社会稳定;环境问题成为国际性的敏感问题;区域环境保护不平衡性加大;生态与环境退化加剧了贫困,贫困导致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现象加剧;全球变化压力不断加大等9个方面问题。因此他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他倡导,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进行结构转型,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强国向富民转型、从外需向内需转型、从刚性向柔性转型、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型,建设低碳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梁衡: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人林双赢

  梁衡以“谁来开发树上的文化资源?”引入主题,提出了人与森林共同走过的五个阶段和双方在生产、生态、文化三个层面的关系,提出“构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新课题。并具体讲解了人文森林学和人文森林工程相关内容。

人文森林学理论与实践并重,包括三研究一实践。三研究即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记录,研究森林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树木、森林的影响。一实践即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并提出在全国评选“全国百棵人文古树”、将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辟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将部分“遗址公园”改造成“国家人文遗址森林公园”等建议。

最后,他阐述了创立人文森林学、实施人文森林工程的意义,即给森林赋予文化上的含义,将树木升格为人的精神伴侣,从更高文化层次上改善人与森林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森林的生存状态,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最后取得人林双赢,相得益彰的效果。

徐刚:自然文学是真诚的、有真性情的文学

徐刚认为,自然文学是生产文学和环境文学的统称,当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时,就有了自然文学的特征。从《诗经》中可以看出,那个年代草木茂盛,鸟兽繁多,人们生活在其间,劳作在其间,看见了山、树木、河流、河里的浮萍和芦苇,于是作诗,口口相传,逐渐补充和修改。文学始终离不开森林,离不开草地,离不开自然环境,康有为曾说:“你不要去找什么仙人,你就是仙人。你不要企图上天,我们就在天上”。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都是带有仙气的、灵气的,你假如不珍惜今天这样的生存环境,那么这就是你终身遗憾。

近年来面对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自然文学逐渐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呼号性,呼唤和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二是真实性,因为山水是真的,污染是真的,治理污染的人和默默奉献的农民都是真的,所以自然文学是真诚的、有真性情的文学。同时,徐刚谈到,当代中国自然文学同古代相比,缺乏思想深度,自然文学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深入下去,让自然文学充满希望。

李怒云: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汇、参与义务植树

李怒云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有两个措施,一个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通常我们叫减排;另外一个是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汇,就是增汇。森林生态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能够高效、快速、廉价地在光合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因此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就叫汇。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就叫源。碳汇是针对碳源而来的,碳汇目前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绿色碳汇,就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一种是蓝色碳汇,即海洋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一种是白色碳汇,即碳酸钙,比如喀斯特地貌和近海养殖的贝壳、鲍鱼壳等,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主要有两个公约:一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是《京都议定书》。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得排放权可以在国家间形成交易,所以形成了国家间的碳市场和碳交易。交易类型有两类,减排项目、碳汇项目。减排项目有工业、能源部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替代或可更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只有造林的项目是可以作为合格的京都规则的碳汇项目进行交易。

作为个人,如何参与增汇、消除碳足迹呢?201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公募型基金会,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购买碳汇、参与义务植树,每人都出一点力,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