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热点圆桌 | 首经贸专家学者谈京津冀如何携手实现文旅融合?

近日,北京市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新的起点上,北京要更好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重点突破,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新闻中心与《北京日报》共同策划“热点圆桌”栏目,邀请校内专家学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议题,推出阐释解读文章,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贡献思想力量。

本期话题:文脉相通承担了京津冀地区的历史传承,大运河、长城承担了三地人民的共同记忆。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三地如何携手实现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乡村振兴?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助推京津冀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640.jpg

彭文英,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土地学会副会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节点,在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紧要关头,思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助推京津冀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引领、科学技术革命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催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调研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生态农业、文化资源为核心基础,“三产”融合发展、“三生”融合发展为依托,农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乡村特色业态。农文旅融合业态发展需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需要乡村发展转向为现代化、智能化,这正是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的方向。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大好时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北贯通的水系,承担着物资调配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沿岸特色农业、古村落、古建筑,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兼具独特气韵的自然观光特色、农业农村风貌、历史文化景观。当前,全力探索生产力变革的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变革与升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把握美丽中国建设重要战略机遇,借助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契机,依托传统农业、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乡土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质”产业,迎来了大好的时代机遇。

京津冀应进一步深化协同发展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组织实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在京津冀段涉及行政区范围内,进一步落实整合京津冀三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任务,加快明确N类特色田园风光区、乡土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编制完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京津冀段)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形成以河为轴线、融合发展区为节点、节点边缘区为辐射面的“田园+建筑文化”“田园+古村落文化”“田园+农耕文化”“田园+养身文化”等系列旅游产业和旅游景观线路,强化大运河文化纽带作用,扩大文化公园建设的作用范围,以文旅促农、以农促文旅发展,引导乡村居民全面参与,增加乡村居民收入,为乡村新质生产力找到新兴产业,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有力支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京津冀三地

文旅融合提质升级的有效举措

640-1.jpg

蔡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专家,北京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的文旅经济蓬勃发展,其中作为大运河旅游和长城旅游的代表性目的地,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期元宝岛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以及八达岭、慕田峪、居庸关、金山岭、黄崖关等长城点段在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带动效应,已成为促进京津冀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示范、产业发展的战略抓手、乡村振兴的重要实现路径。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本文对于三地携手实现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共建三省(市)大运河、长城保护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和三地文物主管部门签订的《京津冀长城保护管理框架协议》。将箭扣长城的“科学研究方法、多专业协同、实地实操研讨”的文物修缮理念和“最小程度干预+科技手段创新”文物修缮方法引入三省(市)大运河、长城文物修缮工作中。同时,活化利用长城、大运河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农村书屋、乡土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适度有效利用文物建筑开办乡村民宿、精品酒店、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兼顾文物价值传承与功能再生,实现“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建设保护目标。

其次,优化旅游供给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依托大运河、长城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历史文化街区、影视拍摄基地、冰雪小镇、休闲度假地等文旅项目。建设和提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天津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沧州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长城博物馆、大境门长城博物馆。二是创新休闲消费场景。2022年以来,露营休闲旅游成为最具时尚度的旅游新业态,露营地推出不同形态的各项活动,逐渐形成极具风格特色的露营休闲氛围,目前露营休闲还存在一定的市场基础,但需要在规范管理和运营创新上有所突破,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河北滦平县金山岭长城露营地可以作为示范承担引领作用。三是推进大运河、长城体育+旅游领跑,结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促进冰雪旅游提质升级,进一步优化北京马拉松、北京城市副中心马拉松、怀柔马拉松、金山岭长城马拉松、中国长城国际马拉松(天津黄崖关)等赛事活动,以赛为媒,展现城市形象,助推体育旅游消费。四是促进长城、大运河主题创意餐饮驱动,推出一批北京延庆井庄镇柳沟豆腐宴、运河船菜等美味佳肴,以及二十四节气主题餐厅彰显人间烟火气中的长城文化和大运河文化。

最后,提高大运河、长城主题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品质,促进乡村振兴。有学者研究表明,仅长城文化公园(北京段)10 km缓冲区范围内的村落数量就达到709个,河北省长城沿线有329个长城传统村镇,天津也有数量众多的长城古村镇。仅北京长城沿线村落覆盖近68万人口,但由于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不同,长城景区附近的村民收入比临近地区的乡村收入高出4倍,但同时,村庄的空心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日趋严重。因此,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丰富产品品类,壮大乡村业态。有规划地开发大运河、长城主题的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旅游业态,开发体验型、分享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专题型乡村旅游产品。鼓励发展研学旅游、商务旅游、亲子游、婚庆游等专题旅游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推出一批“长城人家”“运河人家“民宿和精品酒店。二是创新引领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方式,加快推动乡村旅游要素升级。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区域乡村旅游的品质,形成区域品牌。建设以乡村振兴成果为主题、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的红色旅游景区(点)。促进乡村旅游与非遗文化融合,深入解读大运河、长城沿线非遗文化内涵,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支持非遗传承人创作富含运河文化和长城精神的作品。推进乡村旅游与大运河、长城主题的研学旅游、教育培训融合发展。三是探索艺术乡建的内生发展。通过艺术乡建理论、美学理论探索,鼓励艺术家扎根乡村、跟进京津冀乡村建设,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参与传统建筑维护、艺术创作,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共同探讨艺术乡建发展。四是利用中央和京津冀地区的主流媒体的融媒体矩阵,宣传文旅产品,开展国内国际营销,提炼运用大运河、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经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助推京津冀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640-2.jpg

张鹏岩,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青年人才入选者,兼任京津冀青年百人会成员、中国行政区划促进会基层治理委员会副主任等。

文旅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旨在将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实现共赢发展。自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在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文旅协同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京津冀地区,文脉相通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承,而大运河、长城更是代表了这一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因此,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京津冀三地如何协同合作,携手打造融合文物保护、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文旅新格局,是促进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协同保护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加强区域合作,共筑文化长城。首先,京津冀三地应加强区域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召开协作会议等形式,共同研究制定大运河和长城保护修复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文物保护的规划和政策,形成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策略,以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此外,三地可以共享资源,通过共建数字化平台,利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大运河和长城进行数字化展示,吸引更多人群关注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创新文旅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在旅游开发方面,京津冀三地可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大运河和长城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文化。同时,注重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同质化竞争,结合各地特色开发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的价值承载力和附加值。比如,北京市可开发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相关产品;天津市在丰富运河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非遗视作当地打造运河文旅品牌的优势;河北可以考虑打造京承文化旅游带,为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乡村振兴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三地可以依托大运河和长城的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业等方式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复兴等,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应注重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避免过度开发,实现文旅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发展。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共同守护文化遗产。京津冀三地可通过建立跨地区的联合机制,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意识。首先,通过建设公众参与平台,鼓励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次,推动跨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开拓文旅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最后,加强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举办文化遗产保护展览、论坛等活动,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共享与共同守护,进而推动京津冀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