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两重解读:我者、他者眼中的英雄
《花木兰》本是中国忠孝两全的经典故事,在诸多传统戏剧中都有体现。现存的影视作品中有几个重要版本:第一,1998年台湾版电视剧《花木兰》(袁咏仪,赵文卓,孙兴,焦恩俊主演,全48集);第二,1998年美国版电影《花木兰1》(温明娜,艾迪•墨菲主演);第三,1998年6月7日美国迪斯尼版本动画片《花木兰》;第四,2009年中国内地版电影《新花木兰》(赵薇,陈坤,房祖名,胡军,徐娇主演);第五,2009年中国内地版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吕良伟、刘德凯、杨丽菁主演,全48集)。
看待一部电影,可以从本位文化出发,也可以从异文化角度出发。由于角度不同则形成了文化人类学当中“我者”“他者”概念:“我者”需要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思考一个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他者”则需要将本土文化与异文化进行对比,强调书写者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阶级差异等,在“不同”人眼中书写、解读、重构原来的文化现象。本文针对上述这几个版本,着重分析最具影响力的第三、第四两个版本,并以两者为基础阐释以下两个问题:从本位文化角度来看,《花木兰》的历史地理场景到底是怎样的?从比较文化视野来看,在另类文化场域中探索《花木兰》会产生怎样的变异,形成怎样的学术风景?
一、“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地理场景
1.《花木兰》的历史场景。北魏王朝周边有柔然、高车、楼兰、库莫奚、独孤等部落,其中柔然部落最为强悍。北方农牧交错带战火连绵,致使北部中国的千里沃野变成一片荒原。为保证北部边疆的安全,魏太武帝连年征兵,招募国士抵抗北方来敌。花木兰家身为军户被征,但因其父老迈,弟弟太幼,故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十二年军旅生涯中木兰多次参与策划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神勇,无人识破其为女儿身。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大将军,却被她婉言谢绝,只为辞军回家为父尽孝。她凯旋回乡,荣归故里,最后才有恭送军士“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感慨之辞。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通过一个女英雄的尽孝和尽忠故事,宣传了一个保家卫国、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朝乡间传唱的民歌《木兰辞》又经隋唐文人润色,宋代郭茂倩编为长篇叙事诗歌,后流传至今。自解放后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更是妇孺皆知,从此花木兰替父从军之英雄形象国人尽知。
2.《花木兰》的地理场景。以前的各种地方志文献中关于花木兰籍贯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她是河南虞城人,有的说她是陕西延安人,有的说她是安徽亳州人,有的说她是山东曹县人,有的说她是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木兰辞》中有“可汗”、“燕山胡骑”、“关山”、“朔方”等地理指示,笔者以为在中原或者北方比较可信。而《新花木兰》的拍摄地选择河北易县、甘肃黄河石林、银川镇北堡影视城,刚好都处于中国北方黄土地理区农牧交错带,非常符合《木兰辞》本身发生的地理场景:北魏年间,今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北部一带。在影片中,杀敌声中不时翻腾起阵阵大漠胡尘,还有荒凉的城堡、孤独的将士、漫天的黄沙,沟壑纵横的沟峁塬梁,都非常真实地再现了这种地理场景。
3.《花木兰》的民族场景。《花木兰》中有一段精彩的对白,两军对阵,柔然国主文泰轻蔑地对花木兰将军等北魏军士说“记住了,魏人是羊,我们柔然是狼!”花木兰将军回应到:“大魏(北魏的自称)军中有汉人,有鲜卑人,有羯人,有氐人,有羌人,就是没有羊。”史书上并无这段原话,但是这段臆造的电影对白非常真实,非常精彩。在魏晋南北朝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王朝匈奴、鲜卑、羯、氐、羌不断越过北方黄土地区南下,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造成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而进行拉锯战,后来汉人的史书中称之“五胡乱华”。当时北魏一边继承其先祖的东北白山黑水血性,迁徙定都平城(今大同),同时不断吸收各个族群的文化血液,融合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还有汉族的文化因子,形成一个从游牧向游牧农耕兼具的王朝转变,甚至迁都洛阳,也完成了不断汉化、彻底中国化的进程。按照首尔大学朴汉济教授的说法,即是胡化、汉化两种因素混合而呈现出的第三种形态——“中华化”。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意识形态始终在起主导作用,将“胡化”与“汉化”并行交融,体现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在从西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的民族大融合中,凡是有志于统一事业的民族精英,无不把四书五经、“大一统”思想、忠孝仁义的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精神支柱。
4.《花木兰》的后现代场景。北魏花木兰之军被柔然围困时候,柔然国主不时杀被俘北魏将士,以引诱花木兰之军前来投其陷阱。花木兰亲眼目睹自己的兵士惨遭来敌屠戮,身为将军无能为力,心急如焚,而手下的将士也群情激昂。敌人屠刀下的我方将士和我方旗帜下的我方将士高喊:“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如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国家的安宁,我宁愿去做。纵使流尽最后一滴血,纵使化为沙漠黄土里的一具白骨,大魏将士,永不屈服,保家卫国,大漠悲歌声声弘扬的是一股浩然正气与英雄骨气!
北魏第七皇子拓跋弘在花木兰将军被困绝境峡谷之时,手持皇子令牌,欲以刀自刎,以一己之躯作为人质换取柔然强敌的粮食和几千被困将士的性命。皇子之躯,众士之命,为国为家,何其所值!这种场景与《敕勒歌》血腥历史故事何其相似。导演身后一定有历史文人将这段魏晋南北朝历史研读得十分透彻,并深受这段后现代历史场景的感染。
影片在血腥战争中添加了一些其他后现代元素,情戏味与人本味很浓。如在战争这条主线索之外,穿插了花木兰与文泰、拓跋弘之间的爱情纠葛,战争不仅仅是血腥的屠戮,战争之中也造就了绝世凄美的爱情。影片最终以皇子拓跋弘与柔然公主联姻,两方和睦,永罢刀兵结束,以牺牲花木兰与拓跋弘之间的战场友情、战场爱情为代价的结局,则更带有现代爱情悲剧的情戏特征。花木兰将军台词中的“天下苍生和自己的性命都捏在自己的手里”实则是今天个人主义盛行,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的体现。
二、“他者”眼中的《花木兰》另类文化解读
(一)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
任何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其他内地版本、台湾版本一样,就2013年电视剧《花木兰传奇》的尾集而言,编导就把君臣之情、故里之情、乡邻之情、姐妹之情、父女之情、殁者亡灵之情、悼念为国捐躯的众多英烈祖辈之情这七情发挥到了淋漓极致。这是典型的东方思维诠释。而风靡全球的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则是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基础表现形式,取材于中国经典,经过好莱坞电影梦工场的西方式诠释,深层解读当代美国人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理解。其实也隐含着中美两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可能性,彰显着美国文化内涵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浅阅读甚至是误读。
东方传统的花木兰的故事主要体现在木兰忠君爱国、女扮男装,替父充军、孝道感恩等情节。迪斯尼改编的花木兰故事,保留主要故事情节,将人物精神进行西化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现代意识、“忠孝两全”、追寻自我价值、拥有传奇经历的中国少女。同时加上欧美风格明显的木须龙、幸运蛐蛐、李翔等配角,将其视作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版本”的《小美人鱼》或者《美女与野兽》。这不是实现美国梦的故事翻版吗?特别是最后木兰救主之后,得到皇帝的肯定“You have saved us all,The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is the rarest and most beautiful of all(你救了我们大家,逆境中盛开的花朵才是最美丽、最珍贵的)”。这种以西方话语来解读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使其富有意识形态的新内涵。迪士尼版《花木兰》的影片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还表现在增加幽默元素和引入流行通俗语两个方面。美国人是在用一种中国人常见的文化原型推广他们自己的普世价值,书写的是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
二)男人眼中的女英雄
日本“战后派”作家坂口安吾(1906.10.20-1955.2.17)的小说《满开的樱花林下》描写了“山贼”眼中的“男人对女人的心理变化”,寄托了安吾的女性观、审美观,这种女性批判实际上是他的女性崇拜心理的反映。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10.22-2013.11.17)在其作品《屋顶丽人》中。以男人之眼关注女性所面临问题,展现女性如何运用无声的交流为争取女性自由和摆脱公众的偏见而战。相比较而言,《花木兰》的叙述存在着一种内在分裂。虽然最大程度展示了女性特征,但是是以男子方式重新诠释的新女性。男性代表着勇敢、坚强、力量,女性代表着机巧、细致、阴柔,过分强调两性差异则会形成二元对立式的价值判断。以男性的眼光看待花木兰,男人拥有的勇敢、坚强、力量的品质,她也必须拥有。女性的生理特征隐藏之后,女性价值叠加男性优点成为特长,这样实现男女真正意义上 “平等”,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男人和女人。这样形成两个悖论:①如果木兰不摒弃她独有的女性特质,叙述会被搁置以至于无法继续进行;②如果木兰被塑造成一个真的“男人”,又不符合导演从女性视角来再现经典的本意。她以一个男人眼中的英雄出现,成为男权话语体系下的文化商品。君不见2012年在西安有女志愿者女扮男装,高举“木兰穿越现代,本欲卸甲归田,无奈工作难寻”,借木兰之名,反对就业性别歧视。花木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典籍中一个杰出的符号,她的所有故事,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媒介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以及主要宣言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使得非西方的本土文化都处于劣势地位,全球趋向于西方文化同化,将文化全球性等同于文化的西方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势必担心本土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从而丧失信息自主权、政治独立甚至是国家主权。其实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一个伴生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全球化的同时,全球各个地方也保持着显著的本土化,保持着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对个本土文化如同镶嵌的马赛克一样,充满了整个人类居住地球表层。地球其实成为本土文化的拼接与融合。当然如果完全任由本土文化被非本土化,不主动进行文化对接,那么文化误读、文化侵略或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在本国积极地去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文化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弱势本土文化一定要避免自觉与不自觉地媚外和异化,尽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