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有道之声|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受邀做《中国人口变动及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报告

4月29日,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受邀在北京大学人口所“马寅初人口科学学术报告系列讲座”上做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系列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搭建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受邀对象均为国际国内著名学者。童玉芬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做了题为《中国人口变动及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杨帆老师主持,所长陈功致欢迎辞。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相关单位研究人员共70余名师生线上聆听了童玉芬教授精彩的报告,并就人口与劳动就业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童玉芬首先分析了中国人口现状与变动态势的六个特征,分别是:(1)我国的总人口规模进入超低速增长,即将进入负增长;(2)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3)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家庭功能进一步弱化;(4)人口流动规模巨大,东部和西部人口继续增加,东北人口继续下降;(5)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向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继续集聚;(6)人口文化素质持续提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童玉芬接着分析了我国人口因素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并指出我国的劳动力规模和比重连续下降已近十年,总的劳动供给压力持续降低,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老化,对劳动参与和就业水平均有很大影响。此外,劳动力人口流动和集聚趋势将成为塑造我国就业空间格局的主要推动力。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终将取代劳动力规模优势成为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源泉。针对中国人口变动及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童玉芬教授提出五点应对策略。

随后,童玉芬提出的3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并结合研究成果与数据向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1)如何看待劳动力规模持续减少?未来会出现劳动力绝对短缺吗?童玉芬教授指出,劳动力规模下降可能会使我国丧失过去的劳动力规模优势,人口红利减少乃至消失,但是不一定会出现劳动力绝对短缺。多方面权威人口数据的预测表明,我国在2050年的人口依然在7亿以上。(2)传统的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如何看待中国新的人口红利?童玉芬教授强调人口红利,准确的应该叫做人口机会窗口,这个阶段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收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我国产业的升级以及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但是我国人口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群的集聚会产生较大的人口集聚红利。(3)关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若干问题。童玉芬教授认为,中国老年人口就业规模巨大且增加很快,从国际经验和比较看,开发老年人口资源是一个普遍的趋势。随着老年人口的观念和就业意愿的变化,以及对老年人就业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不断健全,老年人就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议题。

讲座结束后,童玉芬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分别就延迟退休政策和老年人口就业是否会加剧年轻人就业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中的内卷现象等谈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讨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对童玉芬教授的精彩讲座给予高度评价与感谢,并表示要继续加强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所的交流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