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宅家抗疫情,师生共读书|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系教师党支部开展荐书读书活动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我们原有的学习和生活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我们暂别校园、远离同学,处于前所未有的“宅家”生活状态。这是一段相对冷清孤寂的时光,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心读书,深入思考社会、人生问题的契机。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师党支部组织了“宅家抗疫情、师生共读书”活动,由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宅家”期间的阅读书目。这些古今中外文史哲及科普方面的书都与疫情(或是灾难)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无论是新书初读,还是旧书重读,都帮助我们从中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疫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社会在应对中的困境与抗争,人类体现出的勇气和力量,也促使我们汲取教训、深入反思,塑造更好的人生,建设更好的世界。五一节即将到来,希望这些书陪伴不打算出游的同学们思考与成长。

 

1.《三国志》,〔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中华书局,2006 

推荐人:彭利芝

推荐语:三国,是一个疫情肆虐的时代。仅汉献帝建安年间(仅二十四年),就接连发生过七场比较大的瘟疫。据史料推算,公元188年到221年,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人口减少了4800万。战争与瘟疫,是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些著名的三国人物都死于瘟疫。这一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比如,建安二十二年,疫情就非常严重。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的惨状:“建安二十二年(217),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在这一年,文学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中剩下的五位(王粲、徐幹、刘桢、陈琳、应玚)都相继病死,“建安七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年去世的还有司马朗(司马懿的哥哥)和鲁肃。疫情,甚至改写了三国的历史。

瘟疫的流行,身边朋友的相继离世,迫使30岁的曹丕(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思考人生的意义。他写给王朗的书信中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在如此严酷的形势下,曹丕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时期,疫情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三国时期的人们,有怎样积极应对疫情?疫情,怎样改变了三国的历史?同学们不妨仔细阅读《三国志》。

 

2. 《白雪乌鸦》, 〔中〕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推荐人:李培涛

推荐语:一百多年前的1910年冬至1911年春,一场鼠疫在冰城哈尔滨爆发,共有六万多人因此失去生命;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甸,疫毙者竟达五千余人。

《白雪乌鸦》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作的。作者以富于地域风情的笔调,讲述鼠疫流行时发生在哈尔滨平民百姓中间的种种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和难以抗拒的惨烈的命运。根据真实历史人物塑造的华侨医生伍连德和官员于驷兴,虽然未施重墨,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白雪乌鸦》体现了作者既往的创作风格,不张不扬,一点一滴地把人物、故事和风情“晕染”出来,给读者留下绵长的回味。

迟子建用她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带我们走进那座灾难笼罩下的城市。沉闷混沌的日子、迷惘诡异的氛围;所有深藏的爱怨情仇,在死亡的重压下活力萌发,枝缠叶绕,难解难分……

当数千具尸体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我们不由得祈祷:愿每一个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堂。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今天,读读这部小说,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3.《花冠病毒》,〔中〕毕淑敏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0

推荐人:赵建梅

推荐语:2003年“非典”时期,有医学和写作双重背景的毕淑敏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参加特别采访组,赶赴“非典”第一线。作者开始昼夜走访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护士,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院还有很多卫生防疫部门,也包括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无数次,她在梦中看到病毒,真切而触目惊心,仿佛能摸到它们“卷曲的边缘和邪恶的颗粒”。这一切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沉淀了8年,1年伏案疾书,在2012年完成了《花冠病毒》这部长篇小说。

《花冠病毒》是中国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已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其中一句“20NN年,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一语成谶。被网友惊呼“神预言”的一本警世奇书。

 

4.《哲学的慰藉》〔英〕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推荐人:王瑞昌

推荐语:哲学,爱智之学也。“某种生活方式”是其古义,具心灵慰藉之效。

英国当代哲学家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选取西方哲学史上六位人物,即苏格拉底(Socrates)、伊壁鸠鲁(Epicurus)、塞内加(Seneca)、蒙田(Montaigne)、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以之为“现身说法”,从不同角度阐述哲学对于人生困苦的解构作用和由之而起的慰藉之效。

人生中有种种“苦”:有些属于“天灾”,莫可奈何;有些源于“人祸”,或可减免。对于那些莫可奈何之“苦”,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

当然,哲学慰藉不同于技术性的心理干预或奏一时之效的心灵鸡汤,因为它是借助通盘考察宇宙人生得其某方面真相后所生之“智慧”来安顿人生的;它所提供的是看世界和人生总体的眼光,具有“一览众山”之超越性。

常言“大而化之”,不妨“化用”而别解之曰:哲学智慧扩展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让我们“心大”、“眼界大”;与此同时,人生各种纷繁的“苦”也因之“淡化”,乃至“化为乌有”。可以说,哲学所给予的是一种更深刻的慰藉。

生值今世,欲安顿生命,尤其有必要学点哲学。《哲学的慰藉》的读者把卷读罢这部引人入胜、蜚声学林的作品,或许蓦然回首之际发现自己已经步入哲学之门了。

 

5.《病毒来袭》,〔美〕内森·沃尔夫著,沈捷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推荐人:刘雪莹

推荐语:《病毒来袭》是一本介绍流行病的科普书,作者内森·沃尔夫是一位致力于建立传染病监控和预防体系的科学家,对于病毒导致的传染病有很深的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病毒传播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流行病风暴来袭的各种事件和原因以及流行病检测与防控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前景。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熟悉或不太熟悉的病毒,如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霍乱病毒、禽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可以学习流行病的诞生、传播途径、增加流行病风险的各种因素以及传染病的预防等知识。书中探讨了新型流行病的源头在于野生动物;全球化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利导致了病毒的加速传播等内容,很多都是今天我们在面对新冠肺炎时讨论或听说的话题,对我们理性认识和科学理解流行病很有帮助。就像不曾预料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一样,我们无法知道下一次流行病风暴会何时出现,却不必恐慌,因为虽然人类面临流行病的巨大挑战,但科学家们研发的应对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专业术语,如R0(基本再生数),“超级传播者”“基因变化”和“减毒活疫苗”等,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并不枯燥无趣。在介绍科学知识时,作者使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有的生动幽默,有的简洁明了。另外,作者从历史事件或自己的研究和亲身经历引入对病毒知识的讲述,不仅有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病毒危害,还介绍了一些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生活习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会简洁而精要地概括全章内容;张大庆院长不仅做了全书导读,在每一部分开头也加入了导读文字。因此本书的可读性很强,值得一读。

 

6.《病毒星球》,〔美〕卡尔·齐默著,刘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推荐人:戴新月

推荐语:《病毒星球》是著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Carl Zimmer)的作品。我们现在都知道了2020年的这场疫情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到底是什么?历史上病毒给人类造成过哪些麻烦?对人类而言,病毒总是个麻烦吗?核酸检测的“核酸”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病毒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病毒星球》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病毒星球》是齐默为“病毒星球”计划撰写的,该计划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研究资源中心颁发的科学教育伙伴奖的一部分。“病毒星球”计划主管,内布拉斯加大学博物馆馆长朱迪·戴蒙德博士在给《病毒星球》的序言中写道:“病毒对大量生命体的生存进行了调节,从微生物到大型哺乳动物,无一不受到它们的影响。病毒的作用不仅限于生物,它们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土壤、海洋和淡水。放眼演化的历程,不管哪一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它们的演化都离不开这些微小却威力无边的病毒。这些病毒和我们共同拥有这个星球。”

了解病毒,就是了解人类,了解地球。卡尔·齐默的写作简洁优雅,科学准确,是一本适合社科专业背景读者的科普著作。

 

7.《枪炮、病菌与钢铁》,〔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推荐人:张小乐

推荐语: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什么欧亚大陆人征服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而不是相反?为什么欧洲人的致命病菌扮演了屠杀大量美洲人的主要角色,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对各大陆芸芸众生、悠悠万事的生动描写与激情巡视。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他认为,过去一万年间的主要历史进程是:拥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或是拥有较早的技术和军事优势的人类群体,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直到后者被取代或者大家都开始分享这些新优势。所以,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源自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地理因素决定了动植物的分布和可驯化的种类,进而决定了不同人类族群的发展进程。这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另类生动解读,驳斥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彰显了独特的认知价值。

疫情之下,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答案就是:了解过去,不惧未来!

 

8. 《十日谈》,〔意〕薄伽丘著,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推荐人:朱琳

推荐语:1348年,在意大利繁华城市佛罗伦萨,一场可怕的瘟疫在蔓延,十室九空,人去财散。十位青年男女躲到乡间十日,以轮流讲故事消遣,这是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的楔子。

这场名为“黑死病”的瘟疫并非文学虚构,而是历史上一场真正的灾难,在4年时间内,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性命。将近 700年过去,一场大疫又不期而至,虽然人类卫生环境与医疗技术早已今非昔比,但灾难降临的突然与疫情的迅速蔓延,人们一时的慌张无措,失去亲朋挚爱的伤痛,都让读者在重读这部文艺复兴早期的著作时产生特别的感受。

在这个引出“故事会”的缘由说明(也是对灾难场景极其出色的描写)后,《十日谈》主体部分似乎与疫情没有多大关联了,而主要是关于尘世欢娱的故事。其实,疫情引发的灾难绝不只是故事的缘起,正是面对死亡,人们激发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为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薄伽丘不再去写人类如何经历地狱、炼狱升入天堂的“神曲”,而是高唱“人间曲”、“凡人歌 ”。顺应自然人性的爱情冲击了所有违反人性的宗教戒律,阶级偏见以及封建法律规范都被摆在人性的天平上,重新检验。作者最擅长在讲述轻松有趣的故事时,把深刻的思想渗透其中。

薄伽丘希望他的故事既有趣也有益,今天读来,确实能引发许多并不轻松的思考。

 

9.《鼠疫》,〔法〕阿尔贝·加缪著,刘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推荐人:司新丽

推荐语:鼠疫突然袭击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小城市,以主人公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大无畏的精神,在绝望中坚守真理和正义。

小说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构造了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巨大张力,告诫人们在集体的荒谬和失控中坚守正义、重拾希望。

作者不仅深刻洞察到阳光背后的黑暗和阴影,而且深深地热爱着光明,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用诗一样的笔触描写阳光在黑暗年代带来的一线希望,告诉人们在动荡、战争、劫难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

诺贝尔颁奖词说:加缪“以严肃而认真的思考,重新建立起已被摧毁的理想;力图在无正义的世界上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这些都早已使他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

 

10.《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孙越译,中信出版社,2018

推荐人:何磊

推荐语:《切尔诺贝利的祭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也是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剧本的重要依据。一部完全由受访者的叙述拼贴而成的“零度作品”,不强加作者本人的任何观念或意识形态,让灾难亲历者与受难者遗属自己发声,让受苦者平实无华的话语带领我们去回忆、思念、哀悼、恸哭。

亲历灾难,我们必须铭记英雄、记得普通人,也要看到眼泪、体会痛苦,更要认清自身不足、避免灾难再度发生。由功利标准衡量,文学能直接推动的事情极为有限,但它能“使丧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使悲伤的人得着安慰;使沮丧的人恢复勇气”(陈映真语)。

《祭祷》里带着血泪的文字时刻提醒我们:感受他人的痛苦,哀悼逝者的生命,从悲恸出发,成为懂得羞耻、汲取教训的人类。

 

11.《阿莱夫》,〔阿根廷〕博尔赫斯著,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推荐人:吴伟凡

推荐语:博尔赫斯,阿根廷籍世界级作家,亦是思想界、哲学界、宗教界的魔法师,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阿莱夫》创作于1949年,是以“阿莱夫”命名的共17个短篇,只有七万多字,却在这么短的篇幅里没有形式障碍地探讨了宇宙、时空或生命形态等这般宏大巨伟的话题。其中的隐喻或“嵌套”模式令人大开眼界。

“阿莱夫”是一个只有两三厘米的小点,但宇宙空间都包罗于其中。在此一点上,可以“同时看到几百万愉快的或者骇人的场面,所有场面都在同一个点,没有重叠,也不透明”,而且同时发生。这就是作家理解的宇宙形态的想象表达。

“我看到阿莱夫,从各个角度在阿莱夫之中看到世界,在世界中再一次看到阿莱夫,在阿莱夫中看到世界。”这样的宇宙,作者说:“我感到无限崇敬、无限悲哀。”

“阿莱夫”是不是也有能力隐喻新冠肺炎呢?通过它你看到怎样的宇宙和人生呢?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