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十年归航,初心如磐 | 马院开展2015届研究生毕业十年返校座谈会

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诚明楼前的玉兰树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迎接久别的学子归来。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2015届研究生校友返校座谈会。杜怡琼、曾敏、李燕、党高辉四位校友,从各自的工作岗位赶来,赴这场期待了十年的约定。

十年树木:从“十人大宝贝”到桃李芬芳

“2012年诚明楼的春天,玉兰花开……”座谈会上,一段深情的旁白,将大家带回到求学时光。窗外虽是深秋,但在场每个人心中,仿佛又见到了春日绽放的玉兰花。

回忆起2012年入学时的情景,大家都忍不住笑了。那时全院研究生只有10人,教师人数比学生还多,研究生们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十人大宝贝”。“当年的专业课,常常是师生围坐在一起,像家人一样讨论交流。”一位校友回忆道。

  

如今,学院已拥有82名在读研究生,开设四个专业方向。学院副院长成林萍感慨:“看着当年精心培育的‘幼苗’如今已成长为栋梁之材,作为老师,我们倍感欣慰。”更让老师们自豪的是,在校学子在北京市“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等活动中屡创佳绩,展现了马院人的风采。

十年花开:在各行各业绽放芳华

校友们的十年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马院学子的专业价值。

曾敏回忆起入职中国马业协会时的趣事。面对满屋畜牧专业同事,她幽默地说:“你们研究小马(赛马),我钻研大马(马克思主义)。”这个曾自嘲“跑错片场”的姑娘,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如今已成为单位党建核心骨干,2023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学习标兵”称号。

李燕的经历展现了一个勇敢转型的故事。如今在郑州市工会系统独当一面的她,曾困在银行柜台后。“晨会7点开始,头顶12个摄像头”,她回忆道。马院三年的培养给了她“推倒重来”的勇气,裸辞考公后,在服务职工的事业中找到了价值归属。

党高辉笑称体重从120斤涨到160斤是“幸福的代价”。从保险公司客服到党务负责人,他自喻为“保险公司里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道:“中国拥有近亿党员,每个基层党支部都需要懂理论、精实务的党务工作者——这就是我们马院学子不可替代的价值。”

杜怡琼从解放军报社到人民东方出版传媒的经历,让她对就业有着独到见解:“关键在于将本科专业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结合,打造独特的复合型竞争力。”她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勇于展现自己,更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机会。”

薪火相传:玉兰树下的约定

座谈会上,往昔与今朝交织。回忆起在校时光,党高辉团队曾获北京市教工委暑期社会实践特等奖,曾敏小组摘得一等奖;十年后的今天,马院学子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活动中风采依旧……这份精神正在代代相传。

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不仅停留在言语间。党高辉为筹建“河南校友之家”不辞辛劳地奔走联络:“就像当年在研究生党支部服务同学一样,能把散落在各地的“家人”找回来,心里特别踏实。”

校友们的建议朴实而恳切:“别给自己设限,”党高辉说,“任何单位都需要能把党务工作撑起来的专业人才。”曾敏建议要善于发现岗位与专业的结合点。李燕鼓励大家:“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要敢于尝试不同的可能。”

座谈会上还弥漫着温馨——曾敏和同班同学樊涛结为人生伴侣。“学生时代的感情特别纯粹,”曾敏笑着说,“我们约定,2026年母校成立70周年时,要带着孩子一起来。”

学院领导向校友们发出深情邀约:“马院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常回来看看。”

十年光阴,改变了彼此的容颜,却让“马院人”的身份认同愈发深刻。那些年在教室里激辩理论、在图书馆熬夜苦读的日子,已化作生命的养分,支撑着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成长。玉兰树年复一年地花开花落,见证着一代代马院学子的成长与归来。下一个十年之约,已经在这金色的秋天里悄然许下。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