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文传学院举办线上学术沙龙

4月28日下午,文化与传播学院在线上如期举办了“文传学院学术沙龙”活动。因新冠疫情防疫要求,本期采用线上会议方式。

活动由副院长郭媛媛主持,传播学系支部书记、副主任徐轶瑛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徐轶瑛以“智媒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转换的思考”为主题,分享她对智媒时代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分析与思考。

“文传学院学术沙龙”线上会场

徐轶瑛指出,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特点之一是重主体,轻客体;重符号,轻物质;重精神,轻身体。传统传播学范式仅从人的内部关系出发,从未从外部,尤其是外部的物质系统出发。传统研究范式的特点之二是其依靠一维时空观,是单一的划定。但智媒时代下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范式是否依然适用,需要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通过对WebMe、谷歌量子霸权和脑机接口等业界案例的讲解,徐老师明晰了“智媒”的定义,由此提出了智媒时代所带来的三大改变。其一为系统的变化,体现在媒介系统取代传播系统,将主体、信息、技术、场域及关系五要素融为一体;其二为主体的变化,体现在主体的身份角色开始节点化、主体在多维时空的分离与延展与主体角色关系向人机关系的让渡;其三为时空的变化,体现在智媒时代朝多维延展的时空向度使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分离、意义与感知分离成为可能。

最后,徐老师提出了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物质性转向,其包括三个方向。首先是主体研究从内部向外部转换、从精神向身体转换。其次是符号文本研究的转换,即从把介质作为符号研究转换为把符号当作介质进行研究。最后是系统研究的转换,即用媒介系统来替代传播系统和还原人类感官尺度平衡的思维模式转换。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尾声,郭媛媛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她提出,在智媒时代带来的巨大改变之下,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空间文化的时代,由此,传播学研究要以结构化、空间化、系统化、生态化的角度推进,要做到“融”、“连”、“通”三个关键。

郭媛媛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文化与传播学院始终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设有文传学术大讲堂、北京文化创新研讨会等系列学术活动,其中文传学术沙龙主要通过教师对专业热点议题与学术前沿思想的分享与探讨,启发学术思考、激发科研热情。同时,在“研究生学术论坛”、“文传学院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养成营”活动以外,教师的科研活动一直向研究生开放。基于线上举办活动特质,今后文传学院所有科研活动也开始向本科生开放,以此带动、引导所有文传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热爱学术。

本次文传学院学术沙龙有近40名文传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