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面向‘十五五’的中国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七届年度会议在首经贸召开

7月2日,“面向‘十五五’的中国新就业形态”研讨会暨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第七届年度会议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召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莫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等相关司局领导出席会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何勤,劳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罗楚亮,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主持会议。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人社局、上海市宝山区就业指导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政府、学术、行业组织的领导和专家,以及滴滴、美团、霖珑云科、冀联云科技、小砖块等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十五五”时期中国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战略、劳动权益保障、地方治理创新、平台企业责任等重点议题,深入总结经验、凝聚共识、共谋新阶段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之道。

 

在开幕致辞中,吴卫星指出,新就业形态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稳就业战略中的关键力量。当前,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加快,新就业形态不断拓展边界,成为吸纳青年就业、促进灵活就业、推动劳动关系变革的重要领域。面对“十五五”新阶段的发展任务,要更加强化对新就业形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他强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持续发挥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依托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携手各方力量,共同为推动新就业形态规范健康发展、服务国家就业大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开幕致辞中,莫荣指出,新就业形态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缓解就业压力、拓展多样化就业路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新就业形态以互联网为依托,融合了传统就业的稳定性与灵活就业的自主性,已形成创意型、技能型与生活服务型三大类别。他指出,目前新就业形态在收入稳定、社保覆盖、就业公平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须从统计监测、政策扶持、权益保障、技能培训及多元治理等五方面完善制度体系。他呼吁各方加强合作,推动新就业形态规范健康发展,为就业工作注入新动能。

何勤、罗楚亮、张成刚主持会议

在“新就业形态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发展方向”主题单元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领导介绍了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有关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关系司相关领导介绍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考虑。中国就业促进会代表、原人社部失业保险司一级巡视员蔡颖围绕“新就业形态特点和发展之道”作了主旨演讲,介绍了中国就业促进会开展的《关于新就业形态特点和发展之道研究》课题。

在第二单元“面向“十五五”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的思考”主题发言中,张成刚以“破局、重构、赋能”为关键词,系统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十五五”发展路径,强调应重构对新就业群体和平台组织模式的认知,关注平台赋能、AI驱动的个体劳动新形态以及多样化职业路径的形成机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应正视新就业群体在就业、居住、社保、心理等方面的服务短板,聚焦“行政负担”这一关键切口,系统减轻求职者在政策知晓、手续办理和情绪体验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强调要在保障财务可持续性、企业负担可承受性和劳动者待遇可提升之间实现制度平衡,并提出探索多元责任分担、灵活缴费机制、平台参与路径和商业保险补充等方向。

在第三单元“地方政府实践与新就业群体服务创新”主题发言中,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围绕“新就业形态灵活用工平台试点设计”作发言,介绍了苏州市在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框架下,推进灵活用工平台制度创新的探索。

在第四单元“平台企业的责任担当与治理实践”主题发言中,滴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薛岩介绍了滴滴平台在保障司机权益方面的探索实践。霖珑云科高级合伙人舒慧分享了霖珑云科在新型职业伤害保障、社会保障参与机制和政企协同创新方面的探索经验。美团生态战略负责人孟续铎介绍了平台从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生态伙伴协同、算法治理、职业成长通道、社会保障方案探索等多方面推进骑手群体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与思考。

在“主题讨论”环节中,上海市长宁区就业指导中心相关领导、冀联云科技吴晓军董事长、小砖块创始人荣海旭董事长、上海市松南镇相关领导等多位政府代表与企业嘉宾围绕新就业形态的服务机制、治理难点与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成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将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新就业形态研究,为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贡献智力支持,诚邀各方明年再聚,共同见证中国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