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山水田园·瑶韵河坝”暑期社会实践团第十次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河坝村开展为期三周社会实践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方向。走进乡村、扎根基层,既是一次思想洗礼,更是一次成长淬炼。2025年盛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山水田园·瑶韵河坝”暑期社会实践团第十次奔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河坝村,开展为期三周的暑期社会实践。
河山万里,情牵十年。自2016年河坝实习实践项目启动以来,一代代首经贸人接力前行、初心不改,在田间地头上讲好思政故事,在乡村振兴中厚植家国情怀,书写了一段跨越十年的“京黔情缘”。十年里,实践团继续创新融合“行走的大思政课”,以“乡村服务+特色支教”双轨模式为核心,深化“实习+实践”的实践育人机制,落实“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协同共赢路径。

躬身调研·深入乡村提升实践本领
从蜿蜒的山路驶入村口,炊烟升腾、牛鸣鸡啼,熟悉的山水映入眼帘,一切仿佛从未离开;村庄四面环山,溪水穿寨而过,保留着原生态的地貌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河坝村,这座坐落于黔东南深山中的瑶族村寨,默默地见证了实践团从“支教起步”到“多维赋能”的成长蜕变;团队持续推进“支教—调研—服务—共建”四位一体项目体系,逐步构建起稳定有效的常态化服务机制。今年6月30日,团队第十次抵达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山水田园,再续与河坝的情缘。为更精准地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转型路径,本次实践以“传统村落引人气聚财气的密码”为题,开展深度田野调研。
实践团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村干与村民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现状。在河坝村,团队深入瑶族枫香染非遗工坊、农家乐与民宿,实地参与稻田摸鱼、观摩“龙山杯”足球赛等文体活动,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生活的深度融合;走访临近的坝芒乡,考察特色黄瓜、丝瓜种植基地,学习其乡村振兴成效与带动模式。通过调研,成员们深刻见证并理解乡村运营肌理与发展治理逻辑,提升了社会调查能力与系统思维水平。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堂从教室到乡野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段与时代同行、启智润心的成长历程。





多方协同·校地研共话乡村发展
7月11日,首经贸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麻宝斌教授,MPA中心主任潘娜教授以及MPA校外导师张东声一行带队赴黔东南州农业科技园参加“乡村振兴研究及实习实践基地”签约仪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与龙山镇人民政府三方达成合作共识,正式建立校地研协同发展平台,麻宝斌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签约。该基地依托“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高校专业优势、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有机融合,为推动当地的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会议期间,各方围绕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文旅融合、非遗保护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商未来“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实践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会后,团队在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范刚强院长带领下参观了展示园区,了解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情况,深感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量。此次开启的三方协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开放化路径机制,也创新了我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思路和实践育人模式改革。


实践期间,团队还与河坝小学教师开展交流座谈,围绕乡村教育难点、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教师们介绍了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师资紧缺、多班兼教、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也分享了在教育一线坚守的感人故事。实践团成员也结合所学专业与支教观察,提出“引入远程优质课程资源”“完善教学评估反馈机制”“用特色化育人模式优化学校育人功能”等建议,与教师们共商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此次交流增进了彼此理解,搭建了高校与乡村教师之间的常态互动平台,也为团队日后持续服务河坝教育事业提供了方向指引。

科技赋能·AI助力乡村科学教育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教育为本,科技为翼。此次实践还聚焦教育科技融合,以AI公益课为切入点,用科技赋能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升。首经贸在河坝小学发起“首届河坝小学科技节”。实践团联合学而思集团,开展AI公益课程,面向乡村学生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激发其科学兴趣与创新意识。课程设置贴近实际,结合AI绘画、场景生成等操作体验,引导学生用科技描绘职业梦想和家乡蓝图,课堂氛围热烈,备受当地小朋友的喜欢。在多方协同下,学而思集团还为河坝小学捐赠六台学习机,并揭牌“微型博物馆”,将“给孩子100座博物馆”公益项目落地到乡村校园。项目将以数字化形式持续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科学与文化资源,让他们在教室中便能走进自然与人文的广阔世界。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硬件条件,也为乡村教育持续注入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边界与学习路径。此外,实践团组织孩子们前往黔东南州农业科技园开展“自然创作”实践活动,在生态田园中开展植物观察、标本制作与创意拼贴,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理解科学、激发灵感。教育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不仅拓宽了乡村学生的视野,也让团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连接和整合多方资源,是推动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情满支教·持之以恒初心不改
支教工作作为本次实践重要组成部分,自实践团抵达河坝次日即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带队教师曹圆圆与团队成员们分别走进河坝小学与河坝幼儿园,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开展分层次教学。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表达,在知识传授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人生目标。为提升教学效果,团队同步组织“河坝小学暑期综合素质拓展小学期”,开设艺术日、体育日、世界文化日、红色教育日等主题课程,通过沉浸式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养。教学之余,团队协助学校整理图书、布设文化墙,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贡献力量。在日常陪伴中,孩子们从拘谨羞涩变得热情开朗,“我也想去北京上大学”“老师你明年还会来吗?”,这些稚嫩的话语,饱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期盼,也深深触动着实践团的师生们。



支教之余,实践团还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马思腾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访活动,实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与成长环境。在河坝小学乡村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沿着蜿蜒山路走入村寨,穿行于田埂溪畔,来到孩子们的家中,与家长充分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看法与对子女的期望。在一次次质朴的交流中,家长们纷纷表达对子女受教育的期待,也对实践团到来表示由衷感谢。一些家访家庭生活条件虽然简朴,但是墙上贴满的孩子奖状与摆放整齐的课本,折射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孩子们谈起梦想时眼神澄澈,充满对未来的期许与希望。家访帮助成员们更好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而推动乡村教育观念更新、家校协同育人、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则是改变城乡教育差距、实践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也让成员们深度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义,更进一步坚定了用行动回应时代课题的使命意识。


薪火相传·十年答卷接续奋进
十年春华秋实,十载薪火相传。从2016年首次走进河坝,到2025年第十次踏上这片熟悉而深情的土地,近200名师生奔赴这里,用爱与责任绘就一幅感人的实践画卷,在社会调查、乡村服务、文化传承、教育帮扶等方面留下坚实足迹。近年来,调研活动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中青网、民生网、北京青年报、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



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山水田园·瑶韵河坝”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一如既往,以坚定的脚步和赤诚的信念,继续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首经贸学子的智慧根植田野,更要将“首经贸人”的责任镌刻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叙事中。
山河辽阔 青春热烈
实践团将把这份
跨越十年的“京黔情缘”
化作久久为功的不变承诺
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