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北京日报》连版报道,首经贸以高质量建设书写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高校答卷

10月12日,《北京日报》6-7版连版刊发《聚焦新时代首都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一文,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各项改革实践,以高质量建设书写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高校答卷。

全文如下:

2025年,既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的开局之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简称“首经贸”)的各项改革实践清晰地表明,国家战略正逐步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实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将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国家战略大局。以二十载“一核·两化·三型”匠心精琢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财经人才战略为基础,以“三阶跃升、五维引领”数智财经育人新范式为动力,以“诚信、劳动、创新、首善”塑造数智时代财经人才核心价值素养体系为精髓,在财经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持续谱写财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二十载“一核·两化·三型”

匠心精琢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财经人才

2025年9月,首经贸迎来了第20届实验班的新生。20年前,学校锚定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立足特色化财经人才培养和北京市人才需求,在经济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首创“实验班”。20年来,一代代首经贸人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精神,以“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培育财经人才”为内核,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与新时代首都发展。

破局攻坚:直击财经人才培养核心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数字经济浪潮的叠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到金融、会计、审计等财经领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中国和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喷式增长。这不仅为该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还推动财经理论的方法体系与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催生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财经”形态。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财经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财经人才培养顺应国家需求与时代变革趋势,使人才能力契合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求,首经贸20年来,伴随王传生、李小牧、李鲲鹏等历任教学副校长的一体化推进,逐步沉淀出与首都发展同向同行的“一核·两化·三型”财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案。

架构创新:“一核·两化·三型”构建育人新范式

走进首经贸金融科技实验中心,学生正借助“驼灵”大模型开展量化分析;国际班课堂上,中外教授联合讲授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双学士学位项目学生同时攻读工商管理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双学士学位……这正是“一核·两化·三型”模式的生动实践。

“一核”是目标,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为首都发展培育战略型拔尖创新人才、产业领军型财经人才和复合型首善人才。“两化”是方法,即以“国际化”和“数智化”为两翼。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自主化”三维驱动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通过“夯实数智基座—专业数智化转型—课程数智化进阶”三阶跃升系统塑造学生数智素养。涵盖1.9亿市场主体数据的财经学科大模型“驼灵”正在助力“专业焕新+专业新生”和AI4Value财经场景案例教学。“三型”是路径,即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通过“科研先导—高阶课程—双导师制—贯通培养”培养国家战略所需创新型人才;通过“标准引领—智库献智—政企实践”培养首善之区行业领军型应用型人才;通过“跨校战略合作—跨院学科合作—交叉课程群”培养首善之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一核·两化·三型”模式是一代代首经贸人接续努力的探索,首经贸秉持“需求侧牵引人才供给改革”的理念,正在建设“分型选择、多维成长”的弹性育人模式。目前,学校与全球178所高校建立合作,获评“国家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际班在2025年QS前100高校录取率达92%”;经济学实验班深造率超过2/3;双学士学位项目覆盖25%的教学单位;会计学(数智化国际会计卓越班)和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到“国际四大”和“国内八大”等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实习比例达到100%。学校率先建立ESG研究院,培育本硕博ESG管理人才,全面推行“学业—行业”双导师制。

成效卓著:用“育人标杆”对标“服务首都”

经过20载深耕,高水平财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还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正在申请的全国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是作为首都高校树立育人标杆的挺膺担当。国家庆典、脱贫支农、财经领域、国际组织,一代代首经贸学子扎根京华大地活跃于各个舞台,这是作为首都高校坚持服务首都结出的累累硕果。

2025年,经济学教师团队更是获评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团队,这是首经贸教师的典型代表。近百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优秀人才,以实际行动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文举

“三阶跃升、五维引领”

创新打造数智财经育人新范式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堂财经课程正在AIGC智慧教室展开。屏幕上,学校研发训练的“驼灵”大模型实时生成产业分析报告;学生借助知识图谱和企业数据库追踪真实产业链动向;虚拟仿真平台和数字人技术让课堂完成从“学”到“练”的实践闭环;巨幕与“HYFLEX协同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十余年来,首经贸建成财经类“驼灵”大模型和AIGC智慧教室,实现从课程到实训、从平台到场景的全链条数字化教学,让学生直面真实商业系统的复杂运作,培养面向未来的数智财经能力。

数智财经人才培养,“未来”已来

“数字化转型不是炫技,而是让学生更早、更深地贴近真实产业场景,把知识学活、用好。”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首经贸已将培养数智人才视为高等学校在新时代的“必答题”。

在教育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财经类人才培养正经历深刻变革,数据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及跨界协同能力成为核心素养。首经贸敏锐洞察趋势,将数字化转型确立为核心战略,经过十年探索,形成“三阶跃升、五维引领”育人体系。

“三阶跃升、五维引领”,体系化推进数字化转型

从数字底座到育人生态,首经贸数字化转型实现三阶跃升。第一阶段“向数转型”,建设智慧教室集群、金融科技实验中心、大数据实验室及统一数据中台,为教育教学数字化奠定坚实底座。第二阶段“以数赋能”,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课程、教材及实践平台,形成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数智课程体系。第三阶段“强数生经”,依托“驼灵”大模型、智慧课程群及沉浸式实践环境,打造数智驱动的教育生态,实现从数字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到育人模式再造的全链条重塑。

在建设路径上,首经贸提出“FIRST”五维引领理念。Foundation(夯实数智基础):建设覆盖全校的数智底座,实现平台生态化、应用智能化。Innovation(引领专业焕新):新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新兴专业,建设“数智财经”微专业、交叉课程模块。Reform(深化教学改革):推出“经贸烙印”精品课程,打造国家一流课程、虚拟仿真课程与在线精品课程组成的“数智金课矩阵”。Support(强化师资支撑):组建跨学院、跨学科教师团队,学院之间开展战略合作。Transformation(驱动育人转型):通过AI赋能,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与精准育人的转型。

“首经贸方案”成为标杆,社会贡献持续扩大

十年深耕,首经贸数字化转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经贸方案”。依托“驼灵”大模型,实现财经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跃迁,打通从课堂教学、科研创新到社会服务的智能应用路径;大模型整合1.9亿市场主体数据和11个权威经济数据库,为全国财经教育提供“最强大脑”;将数字技术全面嵌入财经专业,打造“数智金课矩阵”。这一体系不仅重塑了财经教育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型,更率先回答了“数字化时代如何培养未来财经领军人才”的时代命题,成为北京及全国财经高校数字化转型标杆。

首经贸方案不仅实现校内全覆盖,更在全国形成辐射效应:与清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全国数字经济联盟,牵头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与华为、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合作,构建了“学术引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汇聚”的协同生态体系。方案已在多所财经高校落地,成为财经教育数字化改革蓝本。学校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累计提交300余篇智库成果,多次获相关部门肯定。首经贸以首都高校的战略自觉和时代担当,引领财经高等教育迈向智能化新高地。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卫星

诚信、劳动、创新、首善

塑造数智时代新财经人才核心价值素养体系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加强“大思政”建设,对明确教育价值方向、提供精神动力、构建育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立足财经学科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崇德尚能,经世济民”校训为“大思政”建设精神源泉,孕育出面向数智时代以“诚信、劳动、创新、首善”为核心的财经人才核心价值素养,并通过思政教育“铸魂工程”、师资建设“领雁工程”、学理研究“登峰工程”、人才培养“琢玉工程”四大工程推进系统培育,构建起多维度协同育人机制与格局。

“四位一体”

确立财经人才价值素养培养的新理念

在理念构建方面,学校通过多维协同筑牢财经人才价值素养培育根基。诚信立德,厚植忠诚与公信。学校开设19门职业道德与伦理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审计学”强调“诚信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并在金融、经济、财税等专业课程嵌入“财经职业伦理”模块,引导学生坚守诚信底线。劳动立本,涵养奋斗与担当。依托学校前身北京劳动干部学校的劳动教育传统,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建立“劳动立场—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培养体系,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开展“经贸花开”“一日岗位体验官”等活动,涵养学生奋斗担当精神。创新提能,激活数智育人新境。借助“驼灵”财经学科特色大模型建设智慧教室,构建思政课程知识图谱,开发“人工智能+思政课”示范课程,打造“技术赋能思政、思政引领创新”新生态。首善济世,承载首都担当。以首善标准校准方向,开设“新时代首都发展高端讲坛”,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组织“信仰行”“红色行”等实践活动,助力学生践行“经世济民”使命。

“五维落地”

构建财经人才价值素养培养的新机制

在机制落地方面,学校以“制度—机制—平台—任务—抓手”五个维度系统推进,构建支撑核心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制定涵盖实施、激励、监督与考核全链条的7项校级纲领性文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学院主导落实、教师全面参与”四级运行机制。建设“数字马院”智慧教学体系,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推进会,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格局。

“首善标准”

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在首善标准引领下,学校“大思政”建设成果丰硕。课程体系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入选国家级示范与一流课程,8门课程成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上线推广,出版相关案例集,建成27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思政专栏与全国资源库实现广泛传播;师资建设方面,学校获评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社会影响力方面,学校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牵头北京市“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联合发起全国财经高校课程思政联盟。

学子胸怀家国,奋进足音铿锵。年均1.5万余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中有数千名首经贸学子的青春身影。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0余项,在各类重点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千余项。就业落实率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居北京高校前列,成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首经贸的实践证明,财经高校“大思政”教育既能扎根专业土壤,又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财经人才注入持续动力。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 徐芳

“金融为骨、科技为翼”

“金融+AI”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金融学院以“金融为骨、科技为翼”为核心理念,历经八年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率先探索金融科技教育新路径

2017年,学院直面金融课程改革“深水区”、师资技术应用“攻坚期”、前沿教学素材“无人区”三大问题,以“金融前沿Workshop”为突破口,聚焦Python编程、AI、区块链等领域,孵化出“机器学习”“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等12门核心课程,搭建“四梁八柱”课程体系。同时,建成硬件资产超1100万元、AI算力达18P的金融科技实验室,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2024年,学院成功获批金融科技本科专业,金融学科软科世界排名跻身76—100区间,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育才报国,成就未来:锻造新时代金融科技力量

学院构建“五个一流”育人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汇聚学界专家与业界人士组成一流师资;依托元宇宙虚拟仿真设备打造一流教学环境;开设“昇腾金融科技特色班”筛选一流生源;推动金融与计算机、数据科学融合建设一流学科;更邀请产业专家参与教学研究,创新一流教学模式。2021—2025年,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10项(国家级占比46%),多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毕业生因扎实能力与创新精神,获华为、中信证券等企业好评。

立足北京,服务京华:深度融入首都发展格局

学院深度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校地合作助力京西发展。教师挂职门头沟区参与科技金融规划,推动2024年“北京算法登记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开拓算法产业新领域;发起“京西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构建高校、企业、政府协同机制,围绕数字货币等前沿动态优化课程。与华为等15家头部企业合作,引入技术资源、搭建实践桥梁,更以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首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金融学院成功探索数智技术赋能金融教育之路,为新文科建设与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范本,未来将持续输送卓越人才,服务国家战略。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周开国

“数实融合”辟新路

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浪潮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以“数实融合、以数强实”为核心,深耕人才培养改革,走出一条地方财经高校特色育人之路。这所始建于1974年的学院,拥有106名教职员工、4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凭借深厚积淀成为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学院创新性提出“数实融合”培养路径。“数”是指“数学+数量+数字”,即改革经济数学类课程教学模式,重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开展经贸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实”是指“实验+实践+实训”,即打造经贸类系列实验课程,构建“大科创—社会实践—挑战杯”的“三步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搭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立体式实习体系。二者互为支撑,以“数”的训练夯实基础、回应“实”的需求,以“实”的探索反哺“数”的优化,形成良性互动。

在此框架下,学院推进“五大工程”,为人才培养立柱架梁。“铸魂工程”强化思政引领,通过依托省部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课程,构建“初—中—高”级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打造示范课程,筑牢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固本工程”聚焦科研与教材创新,通过牵头推进29个哲社一级学科原创教材布局,开设“中国经济学研究手册研讨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双导师制”,激发学术潜力。“强基工程”以数学与数字为核心,通过开设高级数学课程与Stata、Python等工具课,组建人工智能与政策模拟实验室,培育数字经济交叉人才。“赋能工程”推动实践落地,通过开展“百街千村、百行百业”调查,组织专业对口实习,助力学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突破瓶颈。“扎根工程”立足首都战略定位,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通过依托高端智库,吸纳学生参与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调查、北京宏观经济监测等工作。

目前,数实融合的改革成效已全面显现。学院教学团队5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团队等国家级、省部级团队;“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济学等3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13门课程获国家级荣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双双获批,数智化转型稳步推进;近三年本科生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竞赛获奖超300人次,获市级实践奖项近20项,教育实践获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从课程改革到实践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以“数实融合”为钥,打开新文科人才培养新空间,为地方财经高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首经贸方案”。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杜雯翠

“三衔接·四协同·五融合”

国家战略紧缺人才产学研用共育模式探索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ESG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依托三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率先承担起ESG人才培养的探索使命。历经10年,成功搭建“三衔接·四协同·五融合”ESG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商科人才培养对接国家战略、响应北京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标杆。

提纲挈领,确保ESG人才培养定位“三衔接”

学院衔接国家战略急需,在全国率先设立ESG管理本科专业—工商管理(ESG投资与管理),进而拓展到构建“本—硕—博—微”全过程ESG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明确ESG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能力标准、专业特征及实践属性;衔接ESG标准体系,并依托多学科高水平师资团队,以中国ESG标准体系为抓手,搭建完整ESG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衔接真实需求场景,政产学研用深度参与培养全过程,实现场景赋能,打造ESG管理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共育生态。

条分缕析,打造ESG人才培养内容“四协同”

深耕ESG理论与中国国情打造一系列ESG管理著作教材,为中国ESG人才培养提供自主知识体系支撑。围绕国家急需核心痛点拓展ESG管理学术研究创新领域。创新提出中国“1+N+X”ESG标准体系。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依托3个国家级产学研协同合作育人项目,举办中国ESG大会、ESG研讨会、ESG案例大赛、ESG训练营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重要现实问题的能力,保障ESG管理人才实践育人落地。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主题讲座、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切实保障人才的智慧力量汇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同心协力,打造ESG人才培养过程“五融合”

政府政策要求、ESG标准建设需求、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等真实场景融入教学内容、ESG案例大赛的主题、ESG研学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研究题目,通过理念、学科、标准、主体和创新融合,打通知识学习与价值能力输出的融合通道,通过“真实需求”驱动,让培养过程从学校“单点突破”转向多主体“系统发力”,最终培养出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的“执行者”。

通过建设国家战略急需的ESG自主知识体系和真实场景多主体共育生态,工商管理学院的ESG产学研用育人模式,既为商科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更以实际行动为支撑国家战略落地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柳学信

平台赋能交叉学科创新

铸就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新引擎”

2024年7月,在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校党委书记王文举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研究院的成立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

赋能首都发展:助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首经贸将数字经济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列为学科工作推进重点。在这一战略指引下,研究院打破学科、学院壁垒,开展交叉研究,探索科研教学互哺机制,赋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汇聚多学科力量,构建涵盖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和政策建言的综合创新平台,服务首都数字经济发展。

研究院组建了4支数字经济领域主题团队和多个“数字+”专题研究团队,牵头编撰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简称《报告》)系列蓝皮书,连续两年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发布。《报告》系统分析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智力支持。

效能持续提升:“首经贸经验”打造数字人才培养生态圈

研究院以“平台—项目—课程—讲坛”贯通机制统筹校内资源,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产业需求,研究院协同各院部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实施“数字人才本硕博创新项目”,牵头开设“数字金融”微专业,并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联合培养博士后,打通“招生—培养—科研—实践—就业”培养全链条;打造“北京数字经济大讲堂”“花乡数经论坛”等讲座品牌,邀请院士及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讲,以一流学术供给反哺教学改革。

2025年7月,首经贸联合清华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中国数字经济联盟”。研究院作为牵头执行机构,搭建政产学研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并通过联盟与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效,显著提升了首经贸在全国数字经济教育领域的话语权。

面向未来,研究院将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交叉融合平台建设,为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培养高端人才,产出创新成果,为首都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首经贸力量”。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李平

学院案例展示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打造“研学教服”一体化基地,优化“知情意行”并重的实践育人模式。

会计学院:构建以“数智化+国际化+实践性+职业认证”为特色的新时代“财会审”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经济学院:传承红色劳动精神,构建“智劳协同”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管理工程学院:打造“精准OBE+多模AI+鸿蒙生态”体系,培养国家战略技术人才。

法学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建设“德法兼修”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数字法学“一体两翼”体系,锚定数智前沿,培养复合型数字法治人才。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致力于教学模式改革,架构AI泛在学习空间,形成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新高地。建设“四维融合、数智赋能”体系,培养高级数据人才,服务数字中国建设。

外国语学院:打造“五位一体”内容架构、“三向驱动”实践路径和“二元支撑”保障体系,提升财经外语人才全球胜任力。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