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驼韵润心育新人
近日,前线杂志社主办的《大学生杂志》聚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推出5篇专题报道。学校以“骆驼精神”为引领,从思政课堂的创新突破,到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再到日常思政的润物无声,持续夯实全链条育人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在服务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的道路上书写首经贸高质量发展新篇。今天,推出第一篇专题报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驼韵润心育新人

全文如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沐浴着新中国的朝阳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育了超过20万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征程中,书写着首都财经高校的使命担当。
建校以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简称“首经贸”)始终将“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深植于校园文化土壤当中——从执着前行的坚定信念,到勇担重负的高尚品质;从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到自强不息的奋斗状态;从博纳敏行的开放意识,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再到豪情千里的壮志情怀……“骆驼精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基因,融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在首经贸校园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连欢与学生探讨思政案例
为“大思政”建设开好局、铺好路
“96米、128步、1分06秒,每一步75厘米的标准步幅,坚定又扎实。”回忆起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受阅经历,首经贸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史晨予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从大学生到退役士兵,再到民兵方队受阅队员,史晨予的蜕变正是首经贸青年“骆驼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首经贸,从稳固的制度基石,到创新的思政课堂,从“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再到融入“红色基因”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浸润,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全方位协同、多元化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通过搭建体系化的制度和平台,学校为“大思政”建设开好局、铺好路,显著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开展和整体效能。学校出台系列配套制度文件,构建顶层设计,明确思政育人目标路径,细化实施方案,搭建了具体的任务框架,构筑起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体系,明晰了“大思政”建设的工作思路。同时,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平台、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和学院实施平台,推动了政策有效落实和资源高效整合。
开好一门关键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将这门课上出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行动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连欢说道。作为北京市首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获得者,她的课堂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
在首经贸,思政课的创新探索从未停歇。学校秉持“开门办思政”理念,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作为“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建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字马院教学资源互动共享平台”,将VR技术融入党史教学,让学生“沉浸式”置身于“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场景;建立以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中关村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李大钊故居等为代表的多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年来,累计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6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过去觉得党史遥不可及,直到在二七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讲述工人运动的热血故事,才深切领悟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张伊想分享道。
课程群建设也已形成体系化优势。首经贸在市属高校中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先后推出《红色经典中的党史》等7门“四史”类课程以及校级特色“大思政课”《新时代首都发展》,2门线上课程成功入驻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教研室集体备课常态化,并组织教师编写专题教学研究文库。“集体备课并非简单的‘磨课’,而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巧妙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颖表示,她所在的团队以“思・法”工作坊为平台,通过“共学—共研—共享”,深入推进数智化思政教研工作,团队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门门有思政”
“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理性规避,正是对‘投资决策科学性’的追求——个人小额炒股时因处置效应过早卖出盈利股、持有亏损股,或许仅影响自身短期收益,然而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若受此偏差干扰,却可能损害万千民众的养老钱、理财钱,这便是守护公共利益与践行金融责任的深刻体现。”在首经贸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国际经济管理学院“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践”课堂上,教师郑伟男的讲解让学生们茅塞顿开。这堂精心设计的课程,正是首经贸“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理念的生动呈现。
学校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桥梁纽带,推动各学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会计学院教授顾奋玲带领团队深耕“审计学”,将“客观公正”的审计精神与“国家审计助力脱贫攻坚”案例紧密结合,该课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金融学院“国际金融学”课程团队,通过剖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汇率合作案例,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法学院“合同法”课程则以“劳动者权益保护”为切入点,巧妙融入“公平正义”的价值引领,该课程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绝非‘贴标签’式的简单操作,关键在于找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契合点。”教务处处长孙忠娟介绍,学校连年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截至目前,学校已陆续获评十余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1门,构建起“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示范课程体系。
每年暑期,首经贸都有上百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火热的实践调研。今年7月,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山水田园·瑶韵河坝”暑期社会实践团已第十次奔赴贵州,在麻江县河坝村持续推进“支教—调研—服务—共建”四位一体项目体系,逐步构建起稳定有效的常态化服务机制。这堂开在田间地头的专业实践课已激励了数百位深度参与的同学,有的选择毕业后投身基层治理,有的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学术研究,将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
让“红色基因”悄然生长
“00后不缺热度,缺的是将热度转化为实干的冲劲。”这是在民兵方阵光荣受阅的史晨予退役复学后,在“驼锋”启航班国防宣讲中的肺腑之言。作为“大思政”日常育人的积极参与者,她走进学院开展国防宣讲,担任本科生军训教官,带队参加北京市国防知识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要勇担重负,更要敢为人先,‘骆驼精神’激励着校园中的每一名青年学子,让我更加明晰肩负的时代重任。”史晨予感慨道。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建立思政教育影视基地,邀请“感动中国”人物、雷锋班班长等嘉宾走进校园;举办“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年均组织师生聆听红色报告、观看主旋律影片30余场;用好获赠的天安门国旗,并将其打造成学生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播的红色教育符号;组建研究生时代宣讲团,以“青言青语”解读“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学校让思政教育和“红色基因”悄然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首经贸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企业资源转化为日常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7月4日,经济学院联合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开展“职场思政”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数智创新中心,深入了解园区所在区域的发展脉络。“在园区里,我们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有了更好的认知。”参与活动的2023级经济学院本科生张真睿说。园区还从行业发展、社会责任等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截至目前,该系列活动已开展20余场,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成为学校日常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
从思政课堂的创新突破,到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再到日常思政的润物无声,首经贸将继续以“骆驼精神”为引领,推进实施协作联合、数智赋能、培养升级、实践扎根、青春建功、品牌提升“六大行动计划”,持续夯实全链条育人体系,让“大思政”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深化,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在服务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的道路上,续写首经贸新的发展篇章。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