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巡礼 | 金融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谱新篇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琢玉工程”,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经贸何为”的时代答卷,教务处联合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推出“人才培养巡礼”栏目,旨在全面展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亮点和成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科历史积淀深厚 师资教研经验丰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自1978年开始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1996年获批金融学(含保险)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权,2003年金融学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获得金融学博士授予权。2017年金融学专业入选首批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一流专业”,同年设立“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学院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金融学科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并且在家庭金融、量化金融(金融科技)、公司金融、银行管理、资产定价等方向厚积薄发,拥有丰富教育经验。至今,金融学院已经培养研究生、本科生9000余人,为金融系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金融学院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金融学院现有教师92人,其中教学人员83人,教授17人,副教授39人。全院教师90%具有博士学位,平均42.4岁。20位教师从海外取得博士学历。2018至2023年累计现有师资中,2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1人获批北京教学名师。近5年间,金融学院位列全校学评教排名前30的教师人数大幅增加,2023-2024第一学期达9人。同时学院涌现出众多丰硕的教研成果,近5年获批校级教改项目32项;校级在线课程项目2项、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1项、线下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项。金融学院教师团队是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双强的师资队伍,拥有提高学生金融素养、培养金融人才的雄厚师资保障。
牢记三全育人理念 专业建设实现全方位发展
在金融学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基础上,2018年金融学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一流专业,2019年、2020年、2021年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相继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2023年获批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微专业、金融学数智化转型试点专业和金融学(国际英文班)“三型一化”专业。2024年获批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并且正在积极筹划精算学专业。
金融学院秉持“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着重向对口北京、服务全国的方向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创新金融人才。金融学院自2019年起试行金融学大类招生,金融学、金融工程和投资学专业采取“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2018年起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展暑期课程共建及“4+1”项目合作,2021年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保险学(保险精算)“2+2”联合项目落地。在专业课程学习教育之外,追求同学身心健康、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发展。学生在校学科竞赛、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层次创新高。并且本科生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超98%,就业专业对口率80%以上。金融学院本科生各专业平均录取分数位列学校前2名,学生获奖人数、层次不断提高,毕业生深造率达46%,毕业生专业满意度达4.6分。
国际化人才培养初具特色。为进一步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起,为支持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需求,金融学院对传统国际金融专业进行升级改造,设立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专业方向。自2018年以来,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招生分数连年上升,目前位居学校首位。2020年首届国际金融英文班毕业生深造率达66%,位居学校首位。
通过7年锲而不舍的实践探索,目前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形成了以8门“上水平、上难度”的全英文专业核心课、以12门“重实际、顺潮流”的应用型专业课为两翼,以“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全面导师制”和“特殊政策保障”为四轮驱动,利用内驱(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和外推(全面导师制+政策保障措施)手段,达到“四维并进”的建设效果,实现金融学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得益于前期不断探索,上述国英班人才培养模式于201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于2023年获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
国英班选用部分全球通用课程教材
2024年,金融学(国际金融英文班)入选校“三型一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特色班,未来学院将在国际金融传统优势基础上,发展新兴的国际能源金融方向;同时以数字国际金融为导向转型,发展数字货币、数字化国际支付、数字化国际储备、区块链金融等具体方向,拥抱金融新技术,依托绝对优势生源提升师生深度契合,全面提升学科竞赛、学业竞赛、出国交流等本科人才新高地。
“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绩斐然。金融学院承担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全英课建设1门、微课1门、一般课程建设4门,开设网络通识课16门。同时学院层面建设8门核心课,均已完成慕课制作并上线。2021年《金融学》、2022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先后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国际金融学》入选北京市一流课程。2021年,冯瑞河副教授的《金融学》教材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教材重点项目,祁敬宇教授的《金融监管学》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教材,李新教授的《公司金融》和李雪副教授的《金融学》分别在2022年及2023年获批北京市级优质本科课件。
金融学院八门核心课慕课视频
教学实践资源充足多样。金融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设备与合作基地,走在学科发展前沿。2019年底投入300万建成金融科技实验室,内设60台高性能GPU人工智能服务器,面积超过180平米,为量化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供落地场景。此外金融学院建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搭建首都金融智算开源共享平台,服务首都金融基础设施研发的同时,每学期至少服务师生2400人次。并且积极购置11个金融经济专业数据库,实现专业数据库全覆盖,初步搭建微观金融数据库,开展金融虚拟仿真平台建设,探索三维金融数据可视化呈现,服务首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实验室
与此同时,金融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保障良好。依托金融科技实验室,与华为、百度等头部科技企业展开金融科技战略合作,并与华夏基金、普华永道、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万得资讯等机构展开量化金融深入合作,探索金融科技产学研新模式;购置专业金融软件,建设完备的金融数据库。学院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保险、中信证券等数十家金融机构签署协议,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小微金融多种类型,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国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多来,金融学院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紧密对接“四个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学院教师主持各级各类课题5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14项,局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17项。尹志超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请的“中国家庭经济风险测度、成因及外溢性研究”课题获得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全院师生科研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上。学院共发表国际A刊论文12篇,国内权威A刊论文10篇,出版各类著作44部,其中专著30部。
金融学院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金融学院成功举办了“2024气候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四期碳中和与气候金融高端论坛”、“第十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金融开放与发展国际会议(2019)” 、“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稳定国际会议(2020)”,每年举办“京津冀金融研究联盟年会暨中国金融风险高层论坛”,与美国马凯特大学等海外及国内高校联合举办了多场金融学术论坛。2020年10月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会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前全球副总裁、央行前副行长朱民等在内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参加主论坛活动,同时还有近400位经济金融界学者在线参会,逾万人同步观看直播。
部分学术会议照片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突出。金融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与北京银行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与门头沟区政府合作开发MTGFinTech平台,开发金融AI大模型,服务首都智算资源共享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赵然副教授赴内蒙古乌兰察布挂职,进行“精准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余颖丰副教授挂职门头沟区发改委,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专业优势,精准借力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地区脱低增收,引导地区农业走上精准发展道路。赵明副教授挂职大兴区商务局。民盟支部主委巩云华教授率队,赴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开展调研,探讨如何以校院人力资源优势服务于朝阳经济增长战略。学院教师不断贡献智慧,发挥所长,积极投身到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中。
金融学院拥有完善的金融学科专业布点,具备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未来,金融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凝心聚力,求真务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持续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培育高素质金融人才。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