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国粹京剧遇上五洲留学生 ——首经贸第四届国际文化节侧记

10月31日,首经贸第四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上,在经典京胡乐曲《小开门》的旋律中,几位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身着本国特色服饰手拉手翩翩起舞。锣鼓响起、丝竹悠扬,他们或扮成《淮河营》中的蒯彻,或扮成《打龙袍》中的包拯,或扮成《女起解》中的苏三,踩着京剧锣鼓点走上舞台,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尽显京剧的魅力。

首经贸金台京剧社的留学生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辛苦排练,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京剧表演节目《国粹芬芳》,中国京剧和各国舞蹈、服饰融为一体,妙趣横生,博得了观众阵阵喝彩,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京剧集中国精神和中国古典美学之大成,是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被视为中国国粹,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京剧更是中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际学院客座教授、经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梁曦说:“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粹的了解和体验,今年6月,学校联合外交部京剧协会、中国戏曲学院、新闻界京剧俱乐部、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等京剧社团组织,组建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金台京剧社’。”首届京剧社成员由来自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不同国家的14名同学组成,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著名书法家、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副总监李纯博先生为京剧社题写社名。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马名群说:“‘金台京剧社’寓意它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金色舞台。”

来自泰国的商贸汉语专业的哈门说:“我7岁那年,就在泰国看过京剧,自那时起,我就被京剧深深吸引,所以当老师召集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京剧社时,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就这样留学生们齐聚金台京剧社,开启了他们的京剧之旅。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学校聘请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委书记翟惠生、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马名群老师为京剧社名誉社长,中国前驻苏丹共和国大使张栋、西城区文联副主席许立仁、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舒桐为京剧社顾问。国际学院刘文伟老师说:“文化节上表演的《国粹芬芳》节目是由著名昆曲艺术家、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卫东老师编排的,每周三张老师都会到现场指导留学生排练。”

唱腔、动作和理解剧目是学京剧要克服的三道坎儿,参演的留学生们在两个月里,凭着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一遍一遍刻苦练习。来自瓦努阿图的李丽雅说:“我们在第一节京剧课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搞笑。有的同学学习了步法以后,失去了正常走路的能力,把自己绊了个踉跄;有的同学对自己跑调这件事一无所知,直到其他同学没忍住笑,才意识到自己唱得貌似不对。”但其中最大的困难便是唱腔了。“京剧唱腔很独特,有些声音我觉得很难发出来。”来自日本的千代美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发音的动作。为了越过“唱腔”这座大山,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训练,国际留学生们还经常给自己“加课”练习。来自老挝的苏特仑说,“除了每周一次的彩排,我还会在自己洗澡的时候小声唱,也会在宿舍里边听京剧录音,边跟唱,复习学过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剧目,同学们还主动在网上查找京剧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尽管他们已经排练过很多次,但上场前依旧有些紧张。行政管理专业的莎孔笑着说道:“我在上台前什么都担心过,我扮演的是包拯,我特别担心自己的大胡子掉在地上。”反串苏三的泰国留学生哈门说:“上场前我十分紧张,想着千万不要出错,但是表演一结束我就感到十分自豪,两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完美的演出。”

京剧社指导老师龙汉雯和李禹恒感慨道:“从一开始的跑调、发音不准、绊倒自己,到经过刻苦训练,最终圆满地完成表演,我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是巨大的。”表演结束后中外师生纷纷邀请京剧社成员合影留念,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京剧让留学生痴迷和沉醉,留学生也让京剧有了新的生命力。来自老挝的学生召集人仙婉说:“京剧加深了我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在由衷感叹中国古人的智慧之余,我深深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并把它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