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二届“学术报告月”系列活动第三期
时间:2014-10-1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冯缘 浏览次数:
10月9日晚六点在诚明楼五层会议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第二届 “学术报告月”系列活动第三期。李丽娜教授和徐辉老师分别作了《关于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心理健康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主题报告。学院的吴西亮、周立群老师以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李丽娜引述了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一段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作为报告的开始。李丽娜的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三部分为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及几点个人思考。李丽娜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做了重点阐述。李丽娜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都把“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政策,也都是需要以“自由”的价值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自由应该成为社会主义追求的首要价值。同时,“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应该倡导的重要价值;而“法治”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李丽娜也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对富强与爱国两个概念的思考。通过李丽娜的讲解,在座的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认识得到提高,给同学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上了生动的一课。
徐辉作了《心理健康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报告。首先徐辉向同学们介绍了信仰的含义,信仰是一种高级的社会精神现象,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做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调节自身的心理与行为,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心理状态。接着徐辉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只是暂时缓解心理的困惑和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心理健康有许多积极影响,如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提升生命的意义感,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主性,培育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提高人正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等。最后,徐辉与同学们对“关注当下”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使同学们认识到只有对过去和未来都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
本次报告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