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周序中:圆梦珠峰之巅

5月20日,一张登山爱好者登顶珠峰后,高举首经贸“骆驼”校徽旗帜的合影轰动了很多首经贸人的朋友圈。照片的主人公是我校法学院退休教师周序中,他是我校第一个登顶珠峰的教师,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年过花甲仍在挑战珠峰的登山者。一周后,周老师回到学校,接受了校报记者的采访。

周序中老师登顶珠峰后留影

5月20日尼泊尔时间清晨7点,珠峰南坡峰顶有限的空间里,一群登顶成功的登山爱好者在狂欢。62岁的周序中登上珠峰后一直兴奋不已。十几年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此刻,他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身体是极度疲惫后的轻松,内心清净如头顶湛蓝的天空。

俯瞰四周,群山环抱着珠峰,山脉延绵到远处,在阳光的照耀下,白雪皑皑的山峰抹上了一层温馨的淡黄色。周序中在倾斜的冰面上坐了下来,从背包里拿出一面印有首经贸校徽的旗帜,骄傲地在海拔8848米的珠峰顶上合影留念。

无限风光在险峰

回忆起攀登珠峰的过程,周序中告诉记者,除了兴奋,更多的是紧张和疲惫。

5月11日,周序中抵达加德满都。简单的调整后,他乘飞机到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卢卡拉,并从这里出发,历时七八天,徒步抵达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在大本营的几天,一方面是恢复体力,为接下来的挑战积累能量,另一方面则是训练身体对高海拔徒步和攀登的适应能力。虽然已经有不少登雪山的经验,但是挑战珠峰的难度还是超出了周序中的想象。

由于空气高寒干冷、氧气稀薄,刺激呼吸道,嗓子每天都火辣辣的。严重的时候,胸腔两侧的肋骨都咳得生疼,鼻涕和痰液里都是血丝、血块,整晚都难以入睡。这是每个登山者都必须克服的困难。凭借经验,周序中选择按摩穴位等物理手段来缓解这种高原反应,尽量减少吃药。虽已是花甲之年,他的状态却不输那些同行的年轻人,有时甚至略胜一筹。

珠峰南坡常年积雪不化,从海拔6800米开始,就都是倾斜度三四十度、甚至六七十度的冰坡。攀登者需要利用冰爪,在坚硬的冰壁上攀爬。在冰坡上行走,要通过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悬梯。冰爪要在悬梯上卡实,用手臂的力量拽着保护绳上行,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这是整个过程中,周序中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而在事前的训练过程中,并没有对此针对性的进行准备。这让他感叹,即使自认为经验还算丰富,挑战大自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总是会让人猝不及防。

昆布冰川是整个攀登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段路程。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昆布冰川经常发生雪崩、冰崩,随时都有可能带走登山者的生命。行走在冰面上,能清楚地听见冰川运动的轰轰声,时不时还会有散落下来的小冰块。除了呼吸声,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对于爱挑战、爱刺激的攀登者来说,这真是让人血脉喷张。

5月19日凌晨4点半,周序中和队友们从海拔7100米的C3营地出发,徒步近十个小时到达海拔7900米的C4营地。下午6点,他们开始正式冲顶。这最后近一千米海拔的爬升,全程都是在黑暗中进行。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隐约露出一丝轮廓。四周都是冰面,队员们排成一排,一起上升。大脑缺氧,浑身乏力,腿重得抬不起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每小时才能垂直上升一百米。虽然无风的天气给攀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稀薄的空气和高强度的攀爬,还是让登山者们体力几近透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从冰坡上滑坠。

次日凌晨5点,东边的天际已经开始泛红。早上7点,随着朝霞在茫茫雪山上洒下一片火红,历时13个小时的坚持,周序中和他的队友们终于成功登上了珠峰顶峰。

登顶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下山的紧张就开始让每个人又绷紧了神经。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多年的经验告诉周序中,面对雪山的挑战不能心急,更不能逞强。最后他选择了使用绳降的方式下山。在下行的过程中,两次他都差点掉进了冰裂的裂缝中,一次万幸靠地面上的一只手和一条腿爬了出来,另一次则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抓住了安全绳才得以逃生,这其中的凶险让他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后怕。

双脚踏上陆面的那一刻,周序中长舒了一口气。50多天的珠峰之旅总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攀登珠峰的登山者来说,真正从珠峰顶上安全的回来,才是最后的胜利。

十年珠峰梦

周序中的登山之旅开始于2006年夏天。他挑战的第一座雪山是玉珠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脉东段最高峰。2007年,他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这次他使用了氧气罐、连体服、高山靴、冰爪等高海拔雪山攀登所必须的设备,为登上更高海拔的珠穆朗玛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年,周序中51周岁。

时隔十年,繁忙的工作、不时出状况的身体,让周序中暂时搁置了登顶珠峰的计划。但他仍然坚持徒步、锻炼以及攀登海拔五千米到六千米之间的高山。前两年,一次去珠峰东坡徒步,经过世界十大徒步路线之一的嘎玛沟,周序中被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雄伟所震撼。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北坡和南坡,东坡能更近距离地感受珠穆朗玛峰,有一种伸手就能触摸到的感觉。而这次徒步,唤醒了周序中沉睡已久的“珠峰梦”。他想,自己体力还不错,为什么不再尝试一次登顶珠峰呢?

然而好事多磨。周序中原本的珠峰计划是2017年,但是最后在海关出境的时候突发了一些状况,导致前期的准备功亏一篑。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心情很糟,身体状况也受到影响。最后,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调整自己。上千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和充分的心理调节,让他最终能让心理与身体的博弈趋于平衡。终于在2018年,他才如愿以偿地踏上了挑战珠峰的旅程。

人生如山岳

总结多年的经验,周序中认为,高山攀登的成功有几个必要要素:首先是体力,这是最基础的。其次是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登雪山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自己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和自身的攀登技巧和能力。对于挑战珠峰的登山者来说,了解得越多,经验越丰富,成功的概率就越大。第三就是运气。“这次登珠峰的运气不错!”周序中说。“今年天公做美,好天气来得早,持续得也比较长,大约有11天的时间,中间没有出现反复和变化。这给登山者创造了最大的有利条件,也给大家带来了信心。”

记者问周序中老师,在最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他笑着说,从没有。“一方面这次的攀登机会十分难得。像我这个年纪攀登珠峰在国内并不多。年龄越大风险也越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再次攀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另一方面,整个登山的准备过程相对顺利,攀登的方式和攀登速度十分合适,自己的身体状态也不错,天气也非常的给力,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登山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信念,稍微意志薄弱一松懈,就很有可能放弃。”

谈起为什么选择挑战攀登高海拔雪山这样的极限运动,周序中说:“我刚开始坚持锻炼只是为了强健体魄。后来渐渐厌倦了自己程式化的生活,觉得应该赋予生命更多的色彩,想去寻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登山的旅程是艰辛和危险的。在垂直的世界中奋力攀登,与各种不可抗力做着抗争,为了信念而一步步前进,任何身体的不适都有可能被放大并危及生命;登山的人也是幸福的,高山似乎有着某种魔力,让向往它的人近乎痴迷。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攀登雪山时的那种专注感让人能真正的与大自然对话,与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进一步探索自身的可能性,并最终与大自然、与自己和谐共处。这种探索所带来的喜悦与快感,让人脱离平淡生活,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来源:首经贸校报总第528期,校报记者杨俊,学通社记者赵笑妃、袁玉洁/文)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