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83952869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动态» 院系

【驼韵师话】“初心•使命•担当” 法学院教师共话课程思政

12月11日下午,以“初心•使命•担当”为主题的法学院教师共话课程思政驼韵师话活动在博远楼2号会议室举行。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商筱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菲及法学院全体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法学院院长助理尹少成主持。

首先,法学院党委书记米新丽就法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情况进行介绍。米新丽指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法学院党委紧紧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一总要求,严格落实学校党委主题教育实施方案,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各项活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法学院通过项目化形式,选取7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引导教师用好专业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探索培养“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后,承担院级教改立项的7位老师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主题发言。

王剑波教授首先提出,课程思政应该与专业课内容有效融合,不能生硬挖掘。王剑波围绕反对国家分裂、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反腐倡廉、护航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建设美丽新中国6个方面阐述了思政教育在《刑法》课程中的体现。

朱路副教授结合自己所讲授的《国际人道法》提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国际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国际法课堂既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哲学底蕴,又充满时代的创新气息,不仅是对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陈寒非副教授从《法理学》课程建设的宗旨、策略、切入和示例4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提出三条对策:以文本为依托、结合经典案例分析、思辨明理。陈寒非围绕具体的知识点,就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讲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李晓娟老师认为自己所教授的《婚姻家庭与继承法》作为贴近生活的课程,包含更多的思政元素。李晓娟主张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制度定位,将思政元素辐射到实践环节,发扬马恩家庭伦理思想等对当代家庭的教育意义。

贺燕老师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什么内容进课堂、什么方式进课堂和形式上如何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并从前期设计、课堂实施、总结推广三个方面展示了《税法》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主张通过案例,使中国问题寻找到合适的中国答案,促进法学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自然融合。

魏庆坡老师提出,《国际法》课程思政应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入课堂教学,推动“法律知识传授”与“法价值引领”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的目标。魏庆坡选取了6个重要的国际法知识点,演示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陈磊老师提出《民事诉讼法》作为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法,其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以社会公平正义、程序思维与规则意识作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诉讼程序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陈磊强调,要避免机械灌注、生搬硬套,应结合法律条文制定背后的鲜活故事,形成较为生动的课程思政元素。

自由交流环节中,陶盈老师就其“戏说民商法”MOOC备课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做分享:该课程以影视作品为载体,传授民商法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价值体现,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促进民商法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法学院院长张世君在总结发言中也围绕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强调,法学院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首先成为正直善良的人,然后再去追求事业上的成就。老师们围绕各自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他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学院也会继续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力度和激励举措,未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法学院乃至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本次驼韵师话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法学院将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做出贡献。

浏览次数:

关 闭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

新闻热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