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冯培:学生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要义

 
课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课堂,更是高校在多元的思潮流变、多样的群体迭代、多变的社会境遇下,引领学生个体完成对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促使其实现从外部认知到内在认同、从情感接受到学理坚信、从客体教育到主体自觉等一系列转化过程的主通道。当我们今天面对着正处于人生成长“灌浆期”的“95后”,面对着他们手中正在被各类App应用和各种碎片化信息占据的时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能在十余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基础上,继续强化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深化细化为“如何培养人”的方法,使会议精神能够落地见效,依然有不少现实瓶颈,亟待我们去破解和审视;依然有许多改进维度,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教育部确定并已经全面启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不但是从“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新视角,再度审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同样也是着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尤其是以课堂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总体评价五个指标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课堂听课“获得感”为要义、以覆盖全国各省区2000余所高校、近3000个课堂的百余位专家随机随堂听课为起步的整体工作设计,不仅堪称建国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上极富创意、也迫切需要,既关乎现实、也立意长远的新思路,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新思考。
 教学态度,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也是创建学生课堂听课“获得感”的初始条件。虽然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包括对课堂的严格管理,是反映教师教学态度的基本标尺,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能够体现的前期备课状态,包括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导入设计、教学互动环节设计、教学案例素材应用等等,更是反映授课教师教学态度是追求“过得硬”,还是流于“过得去”的一面镜子。
 仅以教学课件的准备为例,尽管使用PPT已经是现在通行的教学呈现形式,但每张PPT是否能够提纲挈领,是否能够“借图传意,以意解图”,是否符合当下学生的视觉关注习惯,不同的教师自然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每个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独特风格,但过度的文本堆砌与缺乏变化的视觉传递,毫无疑问,都会使已经形成“文本语义视觉化”信息捕捉定式的学生群体产生隔膜。而倘若连视觉吸引的“首因效应”都没有,“获得感”自然是缺乏“用户黏性”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工艺精湛”,应当从追求有深度的教学前期备课开始。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灵魂,也是构建学生课堂听课“获得感”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播,更是一种价值传导。作为一种知识传播,它要将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似乎耳熟能详的知识信息系统化、学理化。这就首先要求我们通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关联性,破除学生因“熟知却未必真知”的主观误区所带来的心理逆反;而作为一种价值传导,它还要求我们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对各种融于无形的思潮与思想、见于有形的现实与现状给予及时敏锐的回应与引领。这也要求执教者不仅要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的坚实底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还要具备对现实社会发展及其问题与时俱进的探究与思考,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见,同时具备这些教学素养,并非是个教师就能达到,并非是个教师就能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也基于此,我们应对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的辛勤付出与积极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
 同时,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更应当在确保基本原理阐述清楚、基本事实论述准确、遵循统编教材基本精神等这些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积极转化,形成鲜活生动的个性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的阐述逻辑构建中,多一些为什么,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国际语境,少一些自说自话;多一些横纵比较,少一些就事论事;多一些“故事”,少一些“威言”。尤其是要在针对性和亲和力上下功夫,在回应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上下功夫,在对相关学科前沿研究的借鉴与启迪上扩展教学素材,在确保“主料”科学精准的同时使“配方”新颖别致。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立场”所体现的“配方”新颖,应当从追求有厚度的教学内容组织着眼。
 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支撑,也是营建学生课堂听课“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纵观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积淀下来的教学成果,各种富于创意、勤于探索的教学方法不胜枚举。但在笔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随堂听课所获得的感受中,依然有两个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
 一是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高度关注授课学生群体专业类别的差异性。观察实践和笔者承担的相关课题研究表明:对同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阐述的同一个内容话题,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关注度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与学科关联度更强的课程中。而对于《形势政策课》而言,同一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源结构、年级结构也会有所关联。诚然,执教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完全做到“因事而化”,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缺少这种分众化教育的思维和意识。笔者认为:教学的意义固然是由教育的意义所决定的。但这种意义能否真正被学生具有“获得感”的接受和确认,首先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执教者的互动启迪下,意识到这种意义与其自身的内在关联与长远利益。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所说的,为了避免那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就要力避千书一面、千人一面的大一统、一般齐,力避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注重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和实际。
 二是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从笔者亲身教学实践看,课堂上移动终端教学辅助软件的恰当使用,对于提升学生在必答性问题的介入度、开放性问题的关注度、竞争性话题的参与度等互动方面,效果是比较明显和确定的。而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互动、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互动、如何对即时同步形成的结果进行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衔接,也同样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无论怎样,当移动互联网所孕育的新媒体互动性传播,已经成为人们一种存在状态和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既有格局与未来趋势下,远离移动互联网,就是在远离青年;不是在失去一种技术,而是在失去一种资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眼光”所体现的“包装时尚”,应当从追求有温度的分众化教学方法创新着手。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最终评价学生课堂听课“获得感”的关键。无疑,如果我们真正能以有厚度的教学前期准备、有深度的教学内容组织、有温度的教学方法探索,将学生课堂听课有无“获得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和教师的职业操守,“营养丰富味道又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将从又一个温润的春天启程,步入火热的夏天。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1期)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