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十人!首经贸叶堂林榜上有名
“屋子太乱了,只要有空的地方就被我们的书籍材料‘征用’了。”在叶堂林十多平方米办公室里,关于京津冀的书籍和材料高高摞起,几乎将他整个人淹没。叶堂林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刚过完年没等到开学的时间,他已经匆匆赶回办公室,着手安排新一年的研究计划,到雄安新区出差、参加学术研讨、撰写区域发展报告等等,作为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专家,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好的研究是跑出来的。”叶堂林的团队一年基本有4个月的时间“跑”在一线,田间地头、工厂、学校……一步步地梳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方向和思路。“我们是智库的角色,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建言献策。虽然整个团队围着京津冀做研究已经十几年,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有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叶堂林说。200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建了京津冀研究团队,专门从事首都圈和京津冀相关研究,叶堂林是最早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叶堂林的团队有了更大发挥空间,许多建议落地开花、效果显现。针对北京的科技成果主要流向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相对不足的情况,叶堂林研究团队建议,打通创新项目在北京孵化与津冀产业化的联动通道,在环京津科技园区的重点地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中试中心,打造一批成果转移转化承载高地,提升河北“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这些建议很快得到积极响应。2023年,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六链五群”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三地协作推动氢能、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建设,并启动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廊道、京唐秦机器人产业廊道等五条产业廊道建设。三地共谋做大产业“蛋糕”,投资互动和资本要素融合流动持续增强。“我很骄傲!团队的研究能为国家战略做一点贡献,过去10年,我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和成效,这是做研究的人最大的荣幸。”叶堂林说。
叶堂林团队在京津冀产业园区调研(受访者供图)
在叶堂林看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京津冀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不平衡态势。“2007年,我们刚开始做京津冀一体化调研的时候,有一次从北京去邻近省份的一个县,不到两百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好几个小时,交界地区是断头路,还要到处问人找路。到了县里发现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年轻人都在北京打工,北京想要落地的项目因为没有配套保障而作罢。”受到调研的启示,叶堂林选择将三地产业协同作为研究的破题点。“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如果不能实现协作,各种资源要素不能正常流动,就无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差距,无法让三地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反之,产业能够实现协同,京津冀在各个层面的协同都能迈上一个台阶。”2014年以来,叶堂林研究团队凭借扎实的调研功底和丰富的研究材料,先后参与10多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规划编制,内容涉及自贸区一体化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融合等。他们组织的“京津冀蓝皮书信息发布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和研究人员学术交流平台,他们研究撰写的关于京津冀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已经接力发布了12年。现在的京津冀,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愿景正变成现实。“下一步,团队会继续围绕京津冀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主题,尤其是产业链布局、产业廊道建设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北京市科技成果怎么更好地在津冀落地转化加大调研力度。”叶堂林说。
专家简介
叶堂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副院长、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1计划)执行副主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社重点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2022),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23),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23),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从事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研究。
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3&ZD078;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批准号17ZDA05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在《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动态》《科研管理》《Applied Soft Computing》《Applied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出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路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研究》《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区域协同发展》等20余部专著。
参与国家重大政策起草19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48项,其中,25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19项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获省部级采纳;曾获北京市第十五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京津冀蓝皮书8次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2次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二等奖;研究成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以及为国家领导人相关重要讲话提供了重要参考;2022年9月8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与本研究团队座谈40分钟,相关研究观点得到其高度认可,并鼓励本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研究;作为突出贡献专家,应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作为唯一的一位学者入选新华社评选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十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的领军型学者。
原文链接
(点击“上方文字”即可跳转)
推荐阅读
01
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研究
叶堂林 吴明桓 王传恕 等著
推动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是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推力。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建设成果,国内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国际经贸合作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本书以推动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为主题,深入分析了货物贸易便利化、资本自由流动、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共建、创新生态营造、政务服务合作六个方面的建设进展,并充分借鉴国内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典型经验与模式,寻找他山之石。最后,本书认为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差别化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自主权限,加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性,以“破壁”为导向施行制度性改革。
02
提升我国城市群创新与韧性研究——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实证分析
叶堂林 刘莹 梁新若 李璐 等著
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而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挑战的关键举措,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黑天鹅”和“灰犀牛”等事件让人们意识到经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经济系统内部各主体联系更加紧密,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才能在突发的危机中及时调整。提升经济韧性已成为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三大重要指导理念之一。本书在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韧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提升城市群创新实力,提高区域抵御和适应危机的经济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3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叶堂林 李璐 毛若冲 等著
城市群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核心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对比研究和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的主要举措。本书在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并构建计量模型,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的举措,对提升京津冀地区创新实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04
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及扩散效应研究
叶堂林 毛若冲 潘鹏 等著
城市群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京津冀正处于协同创新的关键时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本书从两个维度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一是对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二是针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及评价。
05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路径
叶堂林 等著
本书从追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从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城镇体系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摸清底数、发现问题、明确目标、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以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本书由历史篇、基础篇、路径篇三部分、共六章组成。历史篇,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与背景;基础篇,重点研究京津冀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京津冀城镇体系结构与特征;路径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协同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06
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
叶堂林 李亚红 张彦淑 于欣平 刘佳 等著
本书从追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从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城镇体系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摸清底数、发现问题、明确目标、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以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本书由历史篇、基础篇、路径篇三部分、共六章组成。历史篇,重点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与背景;基础篇,重点研究京津冀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京津冀城镇体系结构与特征;路径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协同创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路径。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