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学者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首经贸师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校专家学者也纷纷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王永贵: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解读中国现象
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既阐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也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突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向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深入思考并持续探索高质量完成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方式方法,以持续的创新和改革精神努力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面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解读中国现象,讲好中国故事,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献身于国家的科研事业,让科研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作为市场营销与服务战略的研究者,我们需要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家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去;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改善科研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交叉学科与科研团队建设,给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早日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麻宝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工作与“十三五”发展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前瞻谋划,成果斐然,催人奋进。
作为我国国家治理重要领域的社会治理,近些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正朝着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积极迈进。全会在肯定我国社会治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社会治理还存在弱项。总体来看,我国社会治理的短板和弱项主要有以下表现:在社会共建方面,非营利组织等主体参与社会共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还不足,有时还是党委政府在唱“独角戏”。在社会共治方面,人民的主体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有时还处于“袖手旁观”状态。在社会共享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存在,一部分农村群众没有充分地、公平地享受到“发展红利”。
针对这些成绩和不足,全会围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任务,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下一步,就上述目标的保障落实,要做到三个“着重”。着重做好社会共建工作。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各方的责任。要明确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职责,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着重做好社会共治工作。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别是要加快促进“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治理等现代科技深度嵌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着重做好社会共享工作。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通过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同享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郭媛媛:文化强国,义无反顾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刚刚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在我看来,就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动荡,中国都将理直气壮、义无反顾走自己的强国之路。
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强国,需要全中国人民付之于艰苦的努力和奋斗;强国之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就是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干兴邦,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而我注意到,此次全会,第一次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在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此前,我国实际建设工作中,经济、科技等发展比较快,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屡见成效。而文化建设方面,虽有推进,但总体说来,离文化强国差距尚远。
此次全会《建议》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说明中国的强国征程,将对文化建设和发展予以真正重视并加快推进。“五位一体”将不会偏废任何一方,得到更加平衡、稳健的发展。文化建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和其他四个建设一同得到全面推进。
而在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中,五中全会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既是一次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完整部署和具体阐述,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文化建设,将在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升、完善上,齐头并进,全面开展。
政府的责任从来都是保护传统的,推进当下的,引领未来的。文化强国的三个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社会更好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参与,要久久为功;文化事业更多需要国家以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民众普适性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则是走市场的,更多的是企业行为。
全会将文化强国任务具体明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对照目标,下一步不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方面,需要国家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针对公共文化事业,政府要把该担的责任都担起来;文化产业方面,则把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九届五中全会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党中央把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命担在了肩上。在国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启明星,正在前方。
阮敬: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
研究生院副院长,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有机结合,体现了党中央加快对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部署。
国家网信办在2018年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中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举措,是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判断的关键节点上,推动信息化发展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首经贸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学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员,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当今世界范围内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开启,各个学科都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事物引发了新技术、新行业、新模式的变革式发展。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业态变了,数据的环境和形式变了,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变了,相应的学科理论也将发生重大变革。就我所主要从事的学科领域,数字产业化,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引领传统产业融入数字经济的轨道。如,工业互联网提升工业统计,智慧农业和空间遥感技术促进农业统计,运输大数据和物联网融合更新交通运输统计和物流统计,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扩展人口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深化舆情统计等等。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给产业或部门统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新行业、新业态、新技术的产生有望扩展统计的全新研究领域,催生学科新的研究方向。未来已来,处于世界大变局节点上的我们,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迎接未来所带来的的挑战,才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使命转化为学科发展和自身发展的目标。我所在的科研团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便提出了“数字北京”的理念,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数字和数据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将继续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将所学所研应用和转化于服务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春学:瞄准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将踏上新的征途。
这一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这要求深化以“放管服”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优化服务的“加法”,创造出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开放、宽松和便利的经营环境。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这主要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有重大措施。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97%的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定价,但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分类深化改革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存在的“双轨制”,消除各类隐性壁垒,健全要素市场机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地范围;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订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四是健全公平的竞争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清理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继续转变观念,破除所有制歧视,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破除一切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切实平等地保护各类产权,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五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冯喜良: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在肯定我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对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建议,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社会保障是民生福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就业可以说是有效的、积极的社会保障措施,持续提升就业质量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持续坚持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中央在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新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生产模式的变革加剧了劳动雇佣的灵活化,也加速了新型职业的诞生和原有职业的消失,给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提出了诸多挑战。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这些都将是“十四五”期间民生福祉领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刘颖:注重宏观微观财税政策,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北京市人大代表、财政税务学院教授
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和百年未见之大疫情的现实环境、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全会指明了我国未来十五年的发展目标,也明确了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等等重要的全新观念,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全会召开之际,也正值我校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税收学教授,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必须深入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和学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要立足专业领域和地方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围绕政府治理和税收法治化进程的要求,既要注重宏观财税政策对完善内循环和理顺产业链的研究,又要加强财税政策在微观运行中对市场主体影响度的调研,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学校定位精准看齐,完成更多的研究成果、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同时,我作为人大代表、党外代表人士,必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在新形势下要注意摆正位置、站稳立场,增强凝聚共识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新形势下,要特别注意提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的能力,做好日常的事、身边的事,凝心聚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尽心尽力,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米新丽:培养卓越法治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基础
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重申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体现了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做的重大政策考量。十九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时间表。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做的重大战略决断。
这一目标适应了时代发展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的要求不再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都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需要国家整体制度设计上要依靠良法之治,这种“良法之治”,就是法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越发展,越要依靠法治。
这一目标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需要政治思想品格过硬、具有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和扎实学识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这样的法治人才正是法学教育的使命,法学教育必须要有所作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形势新发展,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遵循的共同规则;要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革命对传统法律制度规则带来的新挑战,与时俱进,顺应时代。
让我们共同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而奋斗!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