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高校“智”造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走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三庚的办公室时,他正在整理一份“十二五”期间研究院发表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刊发情况一览表,焦志勇教授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构建行之有效的雾霾防空体系》赫然列于其中。入冬以来,全国多地空气污染指数爆表,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北京更是首次出现了雾霾红色预警,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据蒋三庚介绍,这些《成果要报》能够快速、直接地进入政府的决策咨询视野,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经贸一直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些《成果要报》仅仅是首经贸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首经贸科研成果丰硕,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搭建平台 服务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发挥智库作用,不仅要打破学院内部隔阂,还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国内外院校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最大作用。”蒋三庚说。

近年来,首经贸一直致力于科研基地和平台的搭建,与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合作共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与龙信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共建“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这些基地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首都经济与京津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高校智库型协同创新中心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信息中心,要有国内一线水平的科研信息数据平台和数据库,二是要有非常实力和长期合作的研究团队,三是要有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蒋三庚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特大城市研究院以国家与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优势,及时跟踪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变化、密切联系国内外专家,整合国内外智力、信息、技术资源,研究前沿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而且已成为我国城市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2012年,特大城市研究院依托首经贸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两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十二五”期间,特大城市研究院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于2012年获批“北京市2011协同创新平台”,2015年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加盟了由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并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航天部中国空间设计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总工程师协会、马里兰大学、克利夫兰大学等政产学研机构签有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协同创新活动。

依托这些资源,研究院形成了“特大城市高层论坛”“城市国际化论坛”“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等系列年度论坛品牌。研究院重点推出的京津冀蓝皮书、CBD发展研究报告、城市国际化研究报告等系列年度报告,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顶天立地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我们提倡老师要走出‘学术圈’,积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影响力。”蒋三庚说。特大城市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担了80多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0项。

研究院在国内外聘请了专兼职研究员60余名,依托于课题招标集聚校内外研究力量,围绕特大城市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城市应急与公共安全等核心议题展开长期系统研究,形成了七大主攻方向和研究团队。

研究院鼓励教师以项目、人脉、经费、学术资源、政府资源为纽带,走“产、学、研、政、用”的协同创新之路。在制度建设上,也在积极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选题恰当与否是衡量智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小而全’必然导致研究导向不清,只有‘小而精’,研究对象专门化,在选题方面突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驱动带动研究,才能将影响力最大化。”蒋三庚说,“在公布招标课题前,我们会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第一时间了解社会所需,紧扣国家和北京市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结合学科基础,列出招标问题。”在制定课题时,研究院主动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的研究任务,进行重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如《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分布研究》《国外特大城市“城市病”解决途径研究》《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形成政府决策依据。

另外,学校还充分考虑到研究院的育人优势,已经连续两年,让在校硕士生、博士生们通过课题招标的形式参与课题研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研究院下设的6大研究中心会结合学科基础报送选题,研究院再根据国家社会需要筛选课题,并通过学术委员会的专家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会颁发“立项证书”。蒋三庚指出,评定的标准之一就是项目“一定要有可操作性”,保证项目“接地气”、可实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依托项目课题,共培养研究生130余人,很多学生得益于在学校的学术锻炼,顺利去到相关研究领域就业。

研以致用 成果转化为决策建议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首经贸京津冀一体化研究始于2007年,是国内最早持续研究该领域的高校之一,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通过长达近十年的研究,已连续举办9届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持续出版5部京津冀蓝皮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十二五”期间,学校鼓励教研人员研以致用,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教师关注社会民生,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今年,叶堂林、祝尔娟教授的《完善治理机制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报告,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段霞教授的《应对首都“城市病”的几点建议》得到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的批示。

据科研处处长祝合良介绍,“十二五”期间,首经贸科研成果共获得中央领导人批示的8份,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17份,刊发了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1篇《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建议》、15篇《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学校科研服务社会的效益开始显现。

特大城市研究院还专门编发《特大城市发展暨CBD资讯》(内刊)、《城市发展评论》(内刊)、《城市发展参考》(内参),让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能够快速、直接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首经贸京津冀研究取得新进展,发布2015京津冀蓝皮书并成立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京津冀蓝皮书(2014版)获全国优秀皮书一等奖,与京津高校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

 

相关链接:

首经贸发布2015京津冀蓝皮书并成立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校报第479期2版)

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校报第479期3版

我校研创的京津冀蓝皮书(2014版) 获全国优秀皮书一等奖

我校与京津高校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

首经贸举办特大城市发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多场高层次论坛,包括:

首经贸举办2015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研讨特大城市发展模式与规划控制

2015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经贸主办201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  研讨生态文明新时代与高等教育新使命

我校举办第四届全国中央商务区发展研究高峰论坛

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举行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黄金战略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首经贸主办第十一届全国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

第三届金融风险高层论坛暨《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15)》蓝皮书发布会举办

京津冀高校后勤协同发展论坛在首经贸举办

第八届城市国际化论坛在京召开

第十届中国雇主品牌论坛在京召开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