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学院举行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暨“教育者先受教育——四有好老师系列培训”启动仪式
6月17日下午,华侨学院举行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暨“教育者先受教育——四有好老师系列培训”启动仪式,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出席并讲话。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此次研讨交流会,华侨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明会主持会议。
韩宪洲讲话时对华侨学院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要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程扩展到全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方法的重新梳理和认识,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但不是额外要求。对教师个人而言,“课程思政” 是课堂育人的继续、深化和提升,教师的课堂育人从个体的、零散的、自发的行为发展到有组织的、系统的、自觉的行为。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对学校的要求,远大于对教师个人的要求。
韩宪洲指出,专业思政的重音在专业,课程思政的重音在课程,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载体,是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韩宪洲要求,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韩宪洲用农业中的“滴灌技术”来生动解释师德师风建设要入脑入心,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内驱动力和有效载体。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教研室、特别是教师党支部要发挥引领作用,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体现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去,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协调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之间的关系,探索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
启动仪式上,院长李百兴从启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实施路径、工作成效以及工作展望四个方面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情况做了详细汇报。李百兴谈到,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从专业课程和示范引领两个层面展开工作,具体分为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课程思政全方位探索和课程思政初探经验汇总三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也重点关注协同效应、分类建设、方法创新以及师生共同参与的效果。
党总支副书记魏有亮从学生工作的角度介绍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具体做法。他特别介绍了学院开展的“深度辅导”工作。借助多媒体平台,学院学业辅导中心开发了“深度辅导预约系统”,每个星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120人次的辅导机会。学生们通过在网上提交“深度辅导预约单”,精准预约辅导老师。“深度辅导”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更加精准务实,真正的将课程思政融合到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
副院长兰君从教育教学角度将“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同大家进行了分享。兰君表示,从最初对“课程思政”的茫然和畏惧,到思索如何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实,教师党支部起到了引领作用。在教师党支部的带领下,各专业系(室)研讨与集体备课、学院内部师资培训、鼓励金课立项、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随后,张薇、郑铮进行了教师环节展示,彭丽红进行了学生环节展示。
会议结束后,韩宪洲一行人参观了华侨学院教师发展与促进办公室(OTDA)和华侨捐赠陈列馆。
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