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自我世界的“胜利者”》——阿Q人物形象分析

“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他并不特指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中国旧社会受尽压迫的奴隶人民以及残存在人们麻木精神里的畸形状态。

若要以辩证的思维多角度评价阿Q,我们是应当怀有一颗怜悯之心的。贫穷、懦弱、自欺欺人在他的奴性里扎根,“精神胜利法”在他心里的藤架上攀缘而上。多少人痛恨这种卑微入骨的性格,但深受巨大压迫的阿Q可笑、可悲,更可怜。

表象—贫穷的无名氏

一方土谷祠,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阿Q长期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靠打短工度日,却依旧不能维持个人生计。他不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深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他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之时,他自称是赵太爷的本家,辈分比赵秀才高一截,却殊不知这份空洞的自我满足感给他带来短暂的喜悦背后竟是阿Q心中深不见底的卑微。

精神—未觉悟的灵魂

封建思想的禁锢与无业游民的身份给他不完全的思想增添了复杂因素。在“优胜记略”一章里,他对于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很避讳,因此也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似于“赖”的音。但久而久之大家犯讳变多,吃亏的却还是阿Q,他便把打骂这类措施改为了怒目而视。被别人揪着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却运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旁人欺压他不在少数,但每到受压迫的时候他就露出了自己怯懦的一面,非但没有对抗“敌人”的利刃,而且丢弃了保护自己的盔甲。这时他只得自我安慰,用盲目的方法自欺,沉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的阿Q是“胜利者”,却在现实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心满意足地得胜而去,换来了众人面对他性格缺陷所产生的讥笑。现实中受到的苦难,他不以为然,因为在自己空洞的幻想里他总能优胜,大概是为自己的不公平找个解脱。暂且把这从来未觉悟的灵魂,称作自欺式的“苦中作乐”。

戏谈—阿Q是个多面体

上层人的自大,下层人的卑微;学者的正派,无赖的流氓相;守旧的老式做派,戴着有色眼镜看女人;欺软怕硬的丑恶嘴脸,旧社会的精神病态……这是众多沉睡着的,精神麻木的,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奴隶,也是阿Q。他是旧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总和,也极端地折射了人性的丑陋,名族精神的怠惰。作者并不为塑造阿Q而贸然下笔,极大程度上,阿Q代表了一种地位低下的穷苦阶级,代表了不值得推崇的“阿Q精神”,也代表了溺于缄默里,仍未觉醒的“黑暗民族”。阿Q勤劳质朴的一面,“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还是如沧海里的一粒粟米,被人们遗忘……只因放大了丑陋,便再也寻不见美了。

阿Q的悲剧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包裹于喜剧形式之中。他的悲剧性遭遇背后,包含了大量可笑的观念与荒诞的想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笑中带泪,心怀怜悯地看阿Q的原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我却明白以阿Q为镜,可以知荣耻,明是非,在愧疚中寻得自我,活出真我。但愿每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弊端,加以改正,完善自我!

分享

首经贸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首经贸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首经贸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首经贸新闻中心 Email:xcb@cueb.edu.cn